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言名篇背后故事:兰亭 与王羲之的心灵茶会(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将有感于斯文
这是一场欢快的聚会,那时候的人们约定好在这一天,以聚会的方式,清除掉过往岁月和未来命运中所有的不快乐、不吉祥,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那一天,抬头看,“宇宙之大”;低头看,万物“品类之盛”。在曲折的溪水上,漂浮着轻巧的酒杯,“引以为流觞曲水”,流到你面前,你端起来,饮美酒,饮春光,祛除邪恶霉运。满眼春光,满耳春声,都是最好的视听享受:“足以极视听之娱”。真的好快乐:“信可乐也”。
为了给这次聚会留下纪念和怀念,书圣王羲之把一群文化巨人写就的诗文做成一个集子,然后自己又给它写序,于是产生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行书《兰亭集序》。
一旦变成怀念,便沉重起来。刚才还是令人欣喜的聚会,如今不过一俯一仰的时间,就成了旧事烟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于是,王羲之感叹:“岂不痛哉?”
往年读此文,不明白王羲之的悲伤和无奈,因为我那时还是一个把清明当踏青的少年;与父亲的生死相隔,让我懂了王羲之,懂了《兰亭集序》,因为我已进入把清明当成怀念的中年。与父亲踏青扫墓的欢乐往事,俯仰间“已为陈迹”。更想当年父亲,背着祖母替他煎好的一罐小鱼,在乡间的田野高兴地奔跑,俯仰间,祖母已是陈迹,立着墓碑的陈迹。如王羲之所云:“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是陈迹,杜牧的杏花村是陈迹,后主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陈迹,唐伯虎笔下的桃花庵是陈迹……
总要留下一堆陈迹,留下一堆怀念,留下一堆文化。我怀念父亲,犹如父亲怀念祖母的煎鱼,犹如李煜怀念故国,犹如杜牧怀念清明,犹如王羲之怀念兰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到此处,我看王羲之,王羲之看我,相看两不厌,因为我们都懂怀念,都懂得那是一种怀念,一种对暮春的怀念,对聚散的怀念,对文化的怀念。你把它写成文章,就是要传承接力这种怀念,后面的阅读者,一定能够因这篇文章产生相同的感慨:“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对于前人留下的陈迹,不妨作如是观。
千余年来,一代代人都“有感于斯文”,这样传承,又有何憾呢?
结语:按照王羲之的理解,过去的快乐也是一个陈迹,过去的文化也是一个陈迹,看到陈迹,容易引起伤感的情绪。
伤感不好吗?其实未必,对于我们那些感性的文化,我们不妨以一种伤感的心态去理解它、接纳它,然后才能升华它。君不见古人登山见羊祜将军的墓碑,也会坠泪,孟浩然诗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君不见曹孟德横槊长江,亦“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伤感也是一种真情,就是一种怀念。古人懂得这些,所以安排一些稍稍偏伤感的节日。清明就是一种怀念,怀念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怀念,怀念产生文化,文化提升怀念。
王右军,因为清明,我懂你,临文嗟悼,惠风和畅中,能饮一杯无?(刘黎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