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学研究者许志强:鲁迅代表的"五四"传统不能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许志强,文学研究者,浙江大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著有《马孔多神话与魔幻现实主义》、《无边界阅读》等书,翻译《维特根斯坦笔记》、《大莫纳》等著作。 
  学者许志强新近出版的文学随笔集《无边界阅读》在读书界反响甚佳,我也跟风读了一遍。此书除了附录的两篇木心评论,其余谈论的都是外国文学。读毕感到:谈文学真是一件高难的技术活儿啊。同时又不只是技术活儿,它还是一种心灵的感召,一种面对世界的态度。这种吸引力驱使我对这位批评家做了一次采访。
  肖潇:你的新书《无边界阅读》提醒了读者:阅读文学,仍是这个时代里一件重要的事,因为它能让人的心灵更精致,进而让世界更美好。但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文学”有了多元化的理解——你在这本书里谈论的“纯文学”被称作“文学”,类型文学、快餐小说也被称作“文学”。现在有一个世界性现象:纯文学边缘化,类型文学大行其道,这是为什么?你认为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在哪?
  许志强:纯文学不像过去那样重要,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变得有些孤立,这个现象大家都是看到的。原因很多,恐怕主要还是跟技术经济和商业化的高速发展有关。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看,工业社会是否适合纯文学发展,这确实是个问题。语言艺术是慢节奏的,而精细的思想探索与快速赚钱不容易协调起来。现在的年轻人,读四大卷的《战争与和平》望而生畏,觉得是太长了。我们以前不是这样的。其实篇幅不是主要的,网络阅读比这个量要大得多。
  有些事情好像不能以合理或不合理来谈。就个人而言,我似乎从未在合理的状况中生活过;那个相对于边缘的中心,我从来都是陌生的。我以为,从边缘出发审视这个世界,这是当今文学可以采取的一种观照方式,或许包含着值得重视的思想资源。
  我对类型文学不了解。我想,纯文学和类型文学大概是有不同的读者群,而我本人是那种专读纯文学的,是纯文学的消费者。
  肖潇:作为纯文学边缘化的一个结果,文学批评也不再重要,文学研究的社会化和历史化在加强——以至于不少作家在与批评家交流时,感到后者不是在谈文学,而是在谈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作为批评家怎样应对?能否谈谈你的文学批评观?
  许志强:文学评论是一种派生性、从属性的工作,并不具有原创性。文学批评过分自负,终究是不可取的。赛义德、詹明信等人的文章有很出色的地方,也存在过分自负的问题。我在《批评的抵制》一文中,对西方学界的“憎恨学派”提出过批评。我不赞成用文化批评取代文学批评,我只同意文化批评中发展出来的各种批评视角。
  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有很多变化和发展。有些人的文章事实上很难归类,像法国的结构主义者罗兰·巴特的文论,他的名著《S/Z》,谈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金》,而从行文到推理,完全不是传统的面貌,绵密而飘忽,像是在培育一个精致的赘疣,读得人晕乎乎的,其诠释的创造性又让你无法忽视。我把罗兰·巴特、宇文所安等人视为类型独特的作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更像是写批评文章的散文作家。宇文所安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文章,让我受到不少启发。
  我的批评观念和方法是传统的。评论是对作品的阐发,涉及美学、伦理学等议题,而对作家创作初衷的理解也是其中一部分。文学评论需要直觉、学养、视野、人格等要素。高水准的文学评论需要精益求精。我比较欣赏的是苏珊·桑塔格和埃德蒙·威尔逊等人的写法。我希望批评能够评断文学价值,促进作品的理解和沟通,给文学气氛的酝酿带来某种助益。
  肖潇:现代主义文学大多被大众阅读遗弃,也被文学写作者越来越遗忘,你觉得未来文学该怎样处理现代主义遗产和类型文学的关系?以及小众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关系?以及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内在深度和阅读接受的关系?
  许志强:谈到纯文学,我认为必须抛弃市场效益意识,不能从统计学和大众消费的角度提出要求。从接受层面讲,文学只有读者,没有大众。普鲁斯特没有必要为山村老大娘读不懂《追忆似水年华》而内疚。这么说显得清高,甚至傲慢,或许不恰当。我的意思是说,现代主义文学,像卡夫卡、乔伊斯等人的作品,似乎从来就没有和大众发生过联系,也就无所谓是否被遗弃的问题。即便是杜甫和李贺的诗歌,纳入大众阅读这个概念,也多少是一种强加吧。
  现代主义文学距今大约有一百年了,现代主义之后,文学应该会产生变化,而事实上是有变化的。马尔克斯代表的拉美新小说,就是对欧美现代主义遗产的一种处理。你说的现代主义遗产和类型文学的关系,在《百年孤独》等作品中就有表现。美国学者何塞·萨尔迪瓦认为,通俗肥皂剧等大众亚文化元素在《百年孤独》的创作中居于显著地位。仔细阅读小说,我们大概会赞成萨尔迪瓦的研究。
  你说的小众文学,不管是存在于国外还是国内,不仅不是坏事,反倒是难能可贵的。“小众”这个词,听起来总让人有些不舒服。谁都希望作品有更多的读者。也许我们需要克服恐惧感。文学是精神的一种激情,这种激情越是自由,想象力就越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想,纯文学的可贵正在于此,精神自由是压倒一切的需要。我读现代派文学,仍感到由衷钦佩。
  肖潇:作为外国文学研究者,你怎样评价当下的中国文学?
  许志强:当下中国文学我读得实在太少了。这十年来,我读了三遍《灵山》,非常欣赏这个作品。还有木心的诗歌,也非常喜爱。我对中国当下创作持有乐观态度,总觉得会有精彩的作品冒出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肖潇:请给公众一个阅读的建议?
  许志强:我上课,总是给学生建议。可在报纸上谈建议,感到有些不知所云。我既没有鲁迅的见识,更没有他的勇气,他曾在报纸上说,年轻人要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我很赞同他的观点。鲁迅代表的“五四”传统是不能丢弃的。木心认为,“中国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不用一个世界性的视野,无法说”,而文学的观照和阅读,也应在这个视野里展开。 (肖潇 采写)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