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晓卿:《舌尖》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吃饭就是“吃人” 
  纪录片领域不存在“中国特色”
  读+: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水准,在世界上是个什么位置?与国外最顶尖的,差距有多大,主要差在哪儿,技术上还是观念上的?
  陈晓卿:我们在谈论纪录片时,常常混淆了两个概念:作者纪录片和媒体纪录片。媒体纪录片更看重观众和市场,会在故事叙述构建以及节奏把握上,迁就观众的视听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作者纪录片则更强调独立的价值判断以及人文的立场表达,制作人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和认知价值。 
  作者纪录片方面,中国很多导演在国际上获奖,做得非常优秀。比如《乡村里的中国》、《请投我一票》,都是很好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媒体纪录片的发展,与这个不匹配。这个差距,技术上的、经济上的都有,最主要的还在理念上。简单地说,外国的纪录片就是给观众看的,所有的制作、拍摄都以观众为主,而中国的纪录片往往是给上头看的。
  读+:纪录片走出去,怎样保持“中国特色”?
  陈晓卿:在纪录片领域,“中国特色”是不存在的。我们人为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反而阻碍了收视率的上升。
  考虑到观众,就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我们以前做过一个纪录片,名为《超级工程》,我们先做了一个国际版,专门给外国观众看,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节奏快。后来,在国内播出时,也用的这个版本。观众并没有接受不了。观众爱看的东西,就是“国际化”的。
  读+:为了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央视纪录片频道做了哪些努力?
  陈晓卿:一是投资,我去年年初参加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展,导演都在感谢央视纪录片频道。二是技术、人员的支持。这说明,我们融入了国际纪录片的主流。
  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今年11月份,第22届“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全球电视纪录片业内最具影响力、专业水准和权威性的行业盛会,第一次来中国。我觉得,这与央视纪录片频道的“走出去”战略,有很大关系。
  在京城媒体圈,陈晓卿的“老男人饭局”颇有名气,参与者还有《读库》的张立宪、《三联生活周刊》的王小峰、作家兼出版人杨葵、网络红人王小山。这群人,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吃饭喝酒,相互挤兑。
  《舌尖》的总顾问沈宏非说,饭桌上,陈晓卿不会说道,“只讲八卦”,“吃的时候还说吃,那是美食家干的事,我们就是馋”。
  在陈晓卿看来,吃饭其实就是吃人。“我喜欢那些不把享受美食看得特别神圣、特别高深的人”。饭局是超越美食的,志同道合的人聚到一起,吃什么不是特别重要。
  《舌尖2》第一集《脚步》播出后,不少观众留言称,比美食更打动人心的,是片中白马、麦客、养蜂夫妻等一群人的故事。陈晓卿说,这些故事里,体现着中国人的美食智慧。比如节俭,“春种秋收、夏荫冬藏”,丰富了四季的食材;比如和顺,选择一个季节里最好的食材;比如礼仪,中国人的饭桌上,长者为尊,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陈晓卿说,透过美食,他想讲“人的故事”,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国人的乡愁,中国人的悲欢离合。
  “真正让小说优秀乃至伟大的,是故事之外的东西。是抽取走故事之后,再去审视并发现的气氛之美,是情节外的短句、标点、景色描述以及情感共鸣的营造。”《舌尖2》播出前一天,陈晓卿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样一段话,并备注:纪录片也是如此。
  见习记者郑汝可 实习生宋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