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郭德福:随孔子"周游"列国(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郭德福作品《孔子中都留履图》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再现圣人风采,不辞劳苦,千里跋涉,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郭德福恐怕是第一人。
捧读郭德福出版的《中国古典诗意白描》、《古典戏剧故事》、《水浒人物绣像》等丛书,以及他在媒体上独创的千余幅弘扬国学的《报中画》,让人恍然觉得:他又何尝不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用双脚去发现“活着”的孔子
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来到郭德福居住的沈阳五彩新村。他特意跑到楼下迎接记者,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热情地把记者领进屋,让到沙发上,自己却站在那里,手足无措。直到与记者谈起他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表情才渐渐地由局促变成生动,继而神采飞扬。
“2004年,我和 ‘辽沈三大家’宋雨桂、杨仁恺、王弘力共同创作的《盛京演义》,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银奖,因为当时金奖空缺,所以实际上拿的是最高奖。当时,杨仁恺先生就建议我,应该乘胜追击,往历史组画的方向发展,并提议我不妨先着手创作《孔子》。”郭德福说,“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孔子和孔子文化,但用中国画的形式反映孔子文化,还是第一次。当年,我就去了孔子故乡曲阜等地,在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徘徊于孔林、孔庙等处,又登上了泰山极顶,创作了《孔子植树图》、《孔子与弟子观日图》等多幅作品。”
去年6月初,为了完成《孔子》组画,在沈阳晚报、齐鲁晚报的支持下,郭德福又踏上了孔子周游列国之路。在孔子出生地尼山,在孔子故居阙里,在孔子办学地杏坛,在孔子首任中都宰的汶上,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濮阳、上蔡,在孔子晚年讲学编书的洙泗,郭德福一边走访当地民众,一边写生,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由此萌发了以生活化的视角,表现出一个“活”在民间的孔子,以画述史,以画证史。
“在古称中都的山东汶上县,我意外地被一则当地流传久远的故事所吸引。孔子当年在这里任中都宰一年,政绩颇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此得到升迁。离任时,一位老人连夜为孔子赶做了一双布鞋,老人希望用此鞋换留孔子脚上的旧鞋以作纪念。孔子很是感动,欣然应允,留履中都,穿上老人的新布鞋上路了。”郭德福说,“我画《孔子中都留履图》既想描绘出人们对孔子政绩的肯定与拥戴,又想告诫后世为官者廉洁从政,清史留名。”
《论语》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郭德福在山东采风时,发现汶上至今留有孔子钓鱼台遗址,于是便以画证史,作《孔子钓而不纲图》,呼吁人们要养护自然资源,不能竭泽而渔。
“今天广受关注的四书五经,原本应为四书六经。”郭德福告诉记者,孔子毕生收集了大量文献,整理出《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种文献,文献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上,称为经。史载孔子曾传《乐经》于学生子夏。据说《乐经》中记载了《诗经》中的所有诗的曲谱,可吟可唱,可惜后来失传了,六经遂为五经,留下千古遗憾。郭德福首次用画笔绘出这段史实,新华社率先刊发了此画,各大网站纷纷转载。
记者在郭德福家看到:组画由“孔子故事”和“四书五经”两部分组成,包括《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讲学图》、《孔子望水图》、《孔子传乐子夏图》、《孔子隐谷爱兰图》、《孔子爱孙图》、《永远的孔子》、《孔子植树图》等58幅中国画组成。气势恢弘壮阔、人物栩栩如生。
孔子从55岁离开鲁国,68岁时归来,前后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传播文化,讲德论理;郭德福历经6载,临风沐雨,完成《孔子》组画,瑟瑟秋风中,众弟子围坐在篝火旁听孔子讲学的画面,述说着一个画家和一位远古圣人经历过的同样的艰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