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从一封读者来信说开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苏湘桐君游学德意志,对中国古典哲学以及教育、文化殊多爱好与关注。于异域之所见所闻,每每引发她对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省。近日,苏湘桐同学为本报写信,谈及她对古典哲学以及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因其视角独特,所述颇有普遍性,特延展其思路与诸同好共思忖。

  据苏湘桐同学的观察,身处异域的学子,每每最先受到触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以及为什么我们缺少团队精神。但依此思路细想下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与有关“劣根性”的一个老问题关涉甚大,也与我们的教育问题关涉甚大。

  苏湘桐同学说:“不错,中国大学少,一流大学更少,而孩子则是多得数不清,不采取‘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确实不好管理,这确实是中国的国情。但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素质也急需跟上发展的潮流,这又何尝不是当今社会更现实的国情呢?……分数竞争的激烈化和学校管理的日趋封闭化已经把学生从小就锁在了一个小得可怜的圈子———‘学习’里。”

  学习两个字的本意是研学以及习练,所谓“学而时习之”。但现在我们所说起的学习却往往与此不相干,其所指往往是通过对已经条分缕析的所谓学问的不间断的演练,促成一种工匠般的娴熟。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的功能被部分地取消了,一般是教师用其特殊的手段在做学这一方面的事,而学生却只需要习就行了。于是我们的学习过地理以及历史的高中毕业生,常常对各省省会的名字以及位置不甚了了,对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同样不甚了了,却能囫囵地应付地理以及历史试卷。这样一种状况不仅充斥于我们的中学,更充斥我们的大学。本来应该以研学为主的大学,现在也日益以习练为主了。所谓大学,常常以其过多地拥有的职业意味,淹没其更丰富的文化以及人文意义。即使现实已经一声不响地将大学教育限定在完善自我的范围内,因而就业与其日益脱节,小镇上的或者小山村里的莘莘学子,读书一十六年之后常常要重回故里,我们却依然不愿意承认物理学学士与镇里的农机修造厂业务员的固有关联以及医学学士与养殖大户的固有关联。

  苏湘桐同学在其来信中感慨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了解“儒家文化”,感慨于“好孩子”只是在为高考而学习,感慨于一年一度的高考题被教研员研究得透得不能再透,被一届届考生做得熟得不能再熟。十二年的教育,难道就是为了那几张最后的卷纸吗?卷纸之重,如今已经不可以常理计了,而应以天经地义来理解。想一想我们提倡多年的素质教育这一模棱两可的观念,想一想方方面面人士为这一观念与所谓的应试教育观念进行的所谓论争,我们的无奈已经昭然若揭。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值得推崇的观念,而只能默许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名份上的混乱。而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所谓“儒家文化”之类在校园里是没有生存的空间的,尤其是在学已经退居习之后的背景下。

  从鲁迅先生那一代被东西方文化撞击过的人大谈国民性以及国民劣根性起,振作与怯除即已成为一个常常被我们说起的主题,这是我们直到今日,于日常生活中见劣根性而愤慨,随后又常常继之以羞愧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那些死灰不灭的劣根,我们除了在社会层面的忽略外,在教育的角度,于学生而言,思索之而无暇亦是导致其被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深入人心这一事实看,我们为此所做的努力还应该进一步地加强,并且我们正在这样做。

  不久前,苏湘桐同学和曾与房东谈及一次哲学。他们很惊讶于我们的哲学课上不讲孔子。苏湘桐同学说,可能儒学中确实有很多封建糟粕,但它毕竟是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思想的代表。而年轻一代了解儒学的途径却仅仅是语文课本里的几篇《论语》、《孟子》节选。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改进正在进行中,国学经典诵读在许多中小学校园内的出现,是一件令我们倍感欣慰的事。现在我们在经济上的成就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但是在文化上,我们的担忧依然相对强烈。像他们那种弄两片面包,夹一片馅饼馅,就把我们的并不十分饥饿的孩子都吸引过去的做法,我们一直学不会,有人就说,这里面有文化在做怪。我们一想,这非常有可能,比如电影,我们这些年广受“大片”教育,发现法国有法国的样子,英国有英国的样子,美国更是装腔做势得像模像样,可是我们的样子呢?他们总是先弄一个以文化观念为衬底的框子,让我们先接受,然后依这框子做几样东西吸引我们。但是当我们的框子已经被公认为与儒家文化相关时,我们自己却突然不知儒家之道以及传统文化是什么,这颇有些莫名其妙。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