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经说·经传·经变(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二,佛教变文的五种"变态"

    作为与"经-道常"对应的"史-事变",是"变"字的本义。然而,出于"经说"、"经传"、"经变"的敦煌"变文"之"变"的内涵,尚不止于此,还有"与事而兴"的"无穷变态"一义。此所谓"无穷变态",亦有中国固有的传统在。

    《易经·系辞上》有言:"通变之为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系辞下》也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如果说,佛教强调"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至极以不变为性"(释慧远语,出《历代三宝纪·卷第七》)的话;那末,《易经》强调的则是"变易"本身以及"变易"本身的"不易"。换言之,所谓"易之三义"之一的"变易",是就"运动本身"而言,而所谓"不易",则是就"运动本身"之"恒久不易"的性质而言。

    苏轼《柳宗元六祖碑题记》有言:"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任二北先生《唐声诗》亦有言:"佛教宣传方法之原则,是入俗唯恐不深,汉化唯恐不透。"经过华化的中国佛教,逐渐抛弃了"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的思想,而更多地强调在"事变"之中去映证"道常",在"事变"之中去领悟"佛性"。

    《淮南鸿烈·要略训》有言:"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淮南鸿烈·人间训》也说:"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华化的中国佛教,正是要"与世浮沉","以与俗交"的世俗宗教。

    佛徒以《变文》诠释、引申其《佛经》,其目的正是为了"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佛教法师为了达到"应机悟俗"(语出《高僧传》,卷十四《序录》)的目的,对自己提出了"张喉则变态无穷"(语出《高僧传·经师篇·论曰》)的极高要求。此正如《高僧传·论曰》所说:

    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

  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教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旁引比喻。

    其后庐山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故道照、昙颖等十有余人,并骈次相师,各擅名当世。

    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后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溢,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知众,又能善说。虽然故以恳切感人,倾诚动物,此其上也。

    昔草创高僧,本以八科成传,却寻唱、导二技,虽于道为末,而悟俗可崇,故加此二条,足成十数。

    何者?至如八关初夕,旋绕周行,烟盖停氛,灯帷清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复当果则已示来报,谈逸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泪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衷,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人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其间经师转读,事见前章。)皆以赏悟适时,拔邪立信。其有一分可称,故编《高僧传》之末。

    考其所论讲说佛法之"变文"的"变态",可列为如下五则1,应物(事)之变,所谓"凡此变态,与事而兴。"2,应时之变,所谓"非辩则无以适时。"3,应人之变,所谓"如为出家五众,……若为君王长者,……若为悠悠凡庶,……若为山民野处"云云。

    4,应文之变,所谓"绮制雕华,文藻横溢","商榷经论,采撮书史。"5,应言之变,所谓"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凡此变态",都是自觉地"与事而兴"的结果。这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存在。下文于此,将一一分别举证之。





 
关键词: 经传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