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从"好孩子"到"嫌疑犯" 李天一是坑爹还是被爹坑(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报了李某等五人涉嫌强奸罪被刑拘一案。在媒体将李某确认为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小儿子之后,这条寥寥数语的消息迅速成为爆炸性新闻。
在这个17岁的年轻人身上,既有在“名二代”的特殊身份下的各种荣誉,也有2011年打人之后被劳教一年的“污点”。
当他的母亲面对媒体数度哽咽,希望媒体和大众宽容儿子的时候,人们窥见一个“问题孩子”在家庭教育失当、社会教育缺位下的成长困境。
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
实际上,在2011年打人事件发生之前,这个年轻人一直是公众视野中的“好孩子”。
他4岁师从名家学习钢琴,连续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
他8岁开始学习书法,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被选为年纪最小的北京市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
10岁的时候,他加入了中国少年冰球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少儿冰球比赛,并就读于美国一所著名的冰球学校。
透过这些“公开”的荣誉,不难看出当下很多父母的成才观。考试第几名、钢琴多少级、比赛拿什么奖等各种学习和技能指标是家长们区分“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至于孩子的道德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家长心中却显得无足轻重。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说,重品德的家长可能会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和习惯上。但是,当下更多的是重视知识、开发智力的家长。
在他负责的一项调查中,家庭中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题,有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的首位。
洪明说,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业、职业上有所成就,掌握一定生存技能;二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观、人生观,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而后者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不能本末倒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6岁之前的孩子,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让孩子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要有责任感。
韩国教育部前部长、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教授在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后,得出了“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的结论,他的忠告是: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