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华文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面向现实,又要考虑长远,既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又面向未来,思考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进程中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我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实践为基础的,同时也借鉴了很多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中华文明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渊源。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丰富思想资源和深厚文化历史底蕴,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色,是别人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源泉,也是中华文明著称于世而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丰富的内容、强固的承续力量和持久的功能;世代相传,连绵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而在发展进程中,历代的人们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又使古老的文明继续延伸,增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内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与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着思想渊源的联系。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内容上也不乏多重含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为邦本的思想。在我国《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以史为鉴,提出并阐发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荀子的舟水讲得明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说明了以民为本对于维护统治者的地位的重要性。荀子认为,统治者若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就会得天下:“国者,得百姓之利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为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庄子发挥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并生、共存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和我(人)同生于道,人的生命要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合一;人与万物相应、协调,并与天地共存、同长久。道家的“无为”,是以否定目的论,拒斥把人的意志、欲望强加于自然的无度追求和刻意有为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崇尚自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的思想也有其可取的一面。直至今日,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仍是任何人群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孔子倡导“仁者爱人”,要待人以忠恕:“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凡事要“推已及人”,统治者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他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处身立世的根本原则。把这一原则用于人与人的关系上是兼爱互利;推广到国与国的关系上,主张“非攻”,反对不义战事和掠夺;用于百姓的生活上,则要求“节用”、“节葬”、尚节俭、反对奢侈。可见,从人际关系到社会治理,都贯穿着兼爱的原则;而其强调的重点是互利,兼爱以互利为基础。儒家和墨家所倡导的这种仁爱、忠怒、利民、共处、互利等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历史局限性,但在广阔的社会领域透过对复杂关系的分析,从一定侧面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安居乐业、和谐共处、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而思想家们所提供的诸多思想和见解,也确乎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世间各种纷繁复杂关系的一定程度的把握和深遂见地。至于《周易》中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是中华文明的经典名言。   纵观历史,这种积淀于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在古老的华夏上空熠熠生辉,普照神州大地,哺育我们这个民族世代延续,生生不息。尽管世事沉浮,历史变动不居,但中华文明的固有的生命力和恒久的持续功能却能够在历史的延伸中经久不衰,使世代的中华儿女时时可以听到它的历史回声。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具有中国的特色,是对当代中国如何发展问题的中国式回答。它立足于当今中国的现实,植根于国人所正在从事着的实践,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并借鉴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同时它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中华文明中那些闪光的思想,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才能实现。我国人民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弘扬的现实土壤。党中央在《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决定》中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念,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地和光荣使命。我们从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丰富内涵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中那些闪光的思想与现时代中国实际生活在思想上的紧密联系。以中华文明为丰富思想资源和深厚文化历史底蕴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时代的、也是民族的,是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时代的继承、弘扬和创新,是具有中国气魄、中国品味的重大战略决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所做出的这些重大战略选择,必将对我国社会生活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