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拓跋虎墓志》释考(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拓跋虎不见史传。他是北魏太武帝子广阳王建的五世孙。曾祖元嘉在孝文帝时率兵征讨,出镇方面,任职中枢,表现得非常活跃,但《北史·元嘉传》却较简略。如太和三年十一月,嘉以假王督二将出淮阴[28];四年八月,嘉以徐州刺史、假王率军赴接举城降魏的南齐角城戍主,同年九月又在朐山击败齐军;五年,嘉复在徐州大破齐军,“俘获三万余口送京师”:俱见《魏书·高祖纪》,而不见《北史》本传。或原载于《魏书》本传(已佚),为《北史》删节。在受孝文帝遗诏辅政宣武帝的六位顾命大臣中,有四位宗室,而以元嘉的辈份最高,因而被称为“宗室尊酋”(《魏书·王肃传》)。但元嘉子孙,只有元渊一支见诸史传,《拓跋虎墓志》的出土,得补其缺。
  拓跋虎的祖父僧保,父仲显,《清理记》、“貟释”均称不见史载。实际上并非全无踪迹可寻。僧保与元渊为亲兄弟。据《魏书·肃宗纪》、《北史·元深(渊)传》,正光五年五月,继临淮王元彧总军北讨破落韩拔陵失利,魏朝又以尚书令李崇为大都督北讨,元渊隶于其下,七月李崇因故徵还,元渊乃总北讨诸军。后来河北大起义爆发,河间王元琛为鲜于脩礼所败,元渊又继元琛总元融、裴衍诸军镇压义军。当时四方兵兴,国势衰微,当政的灵太后对拥兵在外的将领很不放心,执政朝中的城阳王元徽又与元渊有隙,因而元渊在前后总兵北讨期间,受到朝廷的多方牵制,以至于“事无大小不敢自决”。元渊在给灵太后的上书中,说到城阳王徽在朝中“排抑”自己,所统部将“北征之勋皆被拥塞”,其中又云:“(徽)复令臣兄子仲显异端讼臣,缉缉翩翩,谋相诽谤。言臣恶者,接以恩颜;称臣善者,即被嫌责。”显然,元渊的兄子元仲显,与拓跋虎父仲显为同一人,则仲显父僧保,于元渊为兄。
  元渊在魏末算得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其子元湛在东魏孝静帝时亦历任显职[29],所谓“位冠人爵,任总天纲”[30]。但元渊兄僧保,却视官爵如敝履(“抽簪国嗣,脱屣王家”),将那王宫侯府,换作香积佛的众香国,毗耶离城的奈树园(“改碣石为香城,变睢阳为奈苑”)[31],“弃捐冠冕”,穿上佛徒服装,“寂绝哥钟”,专诵梵呗之音,看来他是真的出家当了和尚,而不仅仅是居家信佛[32]。僧保于元渊为兄,元嘉死后,元渊袭广阳王爵,盖因僧保出家之故。僧保的儿子亦即拓跋虎的父亲仲显,据上引《元渊传》,他曾受元徽指使,讼告其叔父元渊,一时还闹得沸沸扬扬。元徽和元仲显不过是共五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的从兄弟,他却站在元徽一边攻击自己的亲叔父元渊,事起何因,今已不得而知,推测与元渊承袭广阳王爵有关,大概仲显认为,祖父元嘉的广阳王爵应该由他的父亲承袭,父亲既出家,则应由他来承袭。不过这纯属推测。
  《拓跋虎墓志》未列仲显的任何官爵,说他“既承匡翊之功,兼席禅河之列”,可惜“大业未嗣”而卒。所谓“既承匡诩之功”,则“匡诩之功”不是他自己立的,那只可能是乃父僧保。但僧保出家为僧,身在方外,何以立功?“匡翊”之意,通常指匡辅帝王,那么他所匡翊的又是哪一位帝王呢?《墓志》称拓跋虎十一岁封琅邪郡王,据其卒年推考,时当537年,即西魏大统三年。魏孝武帝西迁关中时,拓跋虎不过六七岁,显然是跟着他的父祖入关的。《北史·魏孝武帝本纪》永熙三年(534)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余万,次河桥。高欢引军东度。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通鉴》“杨王”作南阳王,参《北史》本条校勘记)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惠臻俗姓为何?何以与孝武帝亲近如此?限于见闻,不得而知。笔者无意推测拓跋虎出家为僧的祖父僧保就是惠臻,但僧保在孝武帝仓皇入关之际,跟随入关,或者在都维那惠臻的带领下护送(即“匡翊”)孝武帝入关,却不是没有可能。若推测偶中,则僧保的“匡诩”之功,对于出家的他,虽不能以官爵酬赏(最多任僧官),却可以以官爵酬赏他的儿子仲显。只是仲显福薄,廿二岁即英年早逝,于是这个酬赏就转给了他十一岁的儿子拓跋虎。据“兼席禅河之列”语,可知仲显也具有跟他父亲相同的宗教信仰,除了英年早逝以外,信仰佛教大概是他没有嗣承大业、受封王爵的原因之一。
  东西魏分立之初,对于拓跋皇室,双方都是看重的,因为这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源。应该说,当时北魏宗室留在东魏的居多。据上引《孝武帝纪》,元渊的儿子,也就是元仲显的堂兄弟元湛,最初也曾加入跟随孝武帝入关的队伍,但他和清河王亶中途动摇,“逃归”洛阳,遂出仕东魏,官至太尉。后因其弟元瑾谋杀齐文襄王高澄,“合门伏法”(《北史·元瑾传》)。不过就算没有这一事件,元湛一门也难幸免灭门之祸。北齐天保十年(559)五月,北齐大诛元氏,“诛元世哲、景式等二十五家,余十九家并禁止之”。七月又再次“大诛元氏,自昭成已下并无遗焉”,“前后死者凡七百二十一人”(《北史·元韶传》)。这是河阴事变以来元氏遭到的又一次大屠杀。相对而言,在西魏北周的的元魏宗室,命运就要好得多,追随孝武帝入关的宗室,多封王爵,见于史籍的有元玄、元毗、元欣、元懋、元顺元伟父子、元最、元季海、元畅、元定、元融、元子孝、元仲景、元均、元孚,等等(为避烦琐,出处不具),其例甚多,兹不备举。《周书·元伟传》称:“太祖(宇文泰)天纵宽仁,性罕猜忌。元氏戚属,并保全之,内外任使,布于列职。孝闵践祚,无替前绪。明、武缵业,亦遵先志。”同传中还胪列了一批在西魏北周身任高官显爵的元氏人物。参据史传,《元伟传》所述不虚,元氏在西魏北周的政治、军事领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魏废帝二年尚书元烈谋乱被诛事件以外,元氏与宇文氏不曾发生重大冲突,更没有出现像北齐那样大诛元氏的恶性事件。而《拓跋虎墓志》也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
  如上所述,拓跋虎和他的父祖,凭其宗室身份,只要跟随孝文帝入关,就可以以“匡翊”之功封王。西魏宗室封王,不超过一千户(《北史·元毗传》),而拓跋虎初封郡王,只有五百户。后来因在大统八年征洛阳和九年围玉壁之役中有功,升迁官职,增邑一千户。再后从尉迟迥围宜阳,从宇文护平江陵,则未见官爵升迁。志又称:“及乎三统乐推,二仪禅受,以君令望公族,无关废姓,改封云宁县公,增邑合二千户。”我们知道,元魏诸王在北周建立时,循例降爵为公。《北史·元季海传》:“从孝武入关,封冯翊王。……子亨,……大统末,袭爵冯翊王,累迁勋州刺史,改封平凉王。周受禅,例降为公。”(《隋书·元亨传》同)。又同书《元子孝传》:“孝武帝入关,不及从驾。后赴长安,封义阳王。……子孝以国运渐移,深自贬晦,日夜纵酒。后例降为公,复姓拓跋氏。”则拓跋虎之由琅邪郡王改封云宁县公,自然也是因为北周禅魏,但墓志却说这次封邑变动“无关废姓”,其中必有缘由。
  西魏自恭帝三年春正月丁丑,即正月初一,“初行《周礼》,建六官”(《周书·文帝纪下》,《北史·魏本纪·恭帝纪》同)。按《周礼》天子既称天王,宗室子弟及异姓功臣也就不能再封王爵。《周书·元定传》称元定在魏废帝二年(553),“以宗室进封建城郡王”,后“行《周礼》,爵随例改,封长湖郡公”。又《周书·元伟传》,大统十六年(550),元伟“以魏氏宗室,进爵南安郡王”,“六官建,拜师氏下大夫,爵随例降,改封淮南郡公。孝闵帝践祚,除晋公护府司录。”则西魏宗王中,有一部分在恭帝三年正月《周礼》初行之时即循例降爵为公,当时孝闵帝尚未登位,因此可以说他们的封爵变动,“无关废姓”,即与周魏禅代无关。《周书》记载元定、元伟的降封,都有“改封”字眼,而对于元亨、元子孝,则仅仅称“例降为公”,没有“改”的表述。
  在北周禅魏、闵帝即位之际,我们看到跟随宇文泰的一大批功臣旧将,或“进爵”,或“增邑”,据王仲荦《北周六典》卷8“封爵”所列举,进爵、增邑的不下数十人,但其中没有见到元魏宗室。如上所述,西魏元氏诸王虽然多“以魏氏宗室”封王,但在周魏禅代之际的封爵降改,仍略有差别。一种如元定、元伟,因行周礼循例改封,还不能说是降贬;一种如元亨、元子孝,因北周禅魏,“例降为公”,他们的封爵变动,主要是因为属于“废姓”,正像他们过去得封王爵主要是因为元魏宗室身份一样。但上述两种情况,在周隋禅代之际都不见进爵、增邑。拓跋虎虽然也是以宗室封王,魏周禅代之际亦由琅琊郡王改封云宁县公,但他在禅代之际一如其他功臣旧将,得以“增邑”五百户,合前封共二千户。当因此故,墓志记述这次封爵变动完全没有用“降”的字眼,唯称“改封”,另外又特别强调“无关废姓”。作为西魏宗室,拓跋虎在禅代之际破例享受“增邑”待遇,恐怕还是因为他在西魏时历经战阵,禅代前不久又“从晋国公(宇文护)平江陵”,立有军功[33],而非如墓志所称,仅仅因为他是“令望公族”。从中亦可见,北周政治较上轨道,用人唯贤,赏罚分明。
  最后拟对拓跋虎的改姓稍作论列。西魏大统十五年,“初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复旧姓”(《北史·魏文帝本纪》)。“诸代人”是否包括国姓元氏?上引《北史·元子孝传》称他于周隋禅代之际“例降为公,复姓拓跋氏”,表明大统十五年下诏代人复旧姓时,可能并不包括皇室元氏。所以如此,大概是考虑到,如果元氏也复旧姓,则西魏皇帝也要改姓。《周书》元伟、元定传,及《元伟传》中所附诸元氏,均不载其复姓拓跋。我们还注意到,西魏赐姓鲜见赐姓拓跋氏者。过去论者常引《周书》王盟、李穆二传所载赐姓拓跋氏之例。据考,王盟受赐之拓拔氏,乃“拓王氏”之误[34],李穆受赐之拓拔氏,乃“蹹拔氏”之误[35]。西魏不见赐姓拓跋氏者,是否就是因为国姓元氏未曾复旧呢?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尚难定断。至西魏灭亡,国姓更改,原西魏宗王一方面循例降爵,另一方面也因循例复旧姓。上述元子孝的情况若具有普遍性,则拓跋虎也应该是在周隋禅代之际恢复旧姓的。《周书·晋荡公护附叱罗协传》:“魏恭帝三年(556),太祖徵协入朝,论蜀中事,乃赐姓宇文氏。……(入周后尽忠于宇文护)协既受护重委,冀得婚连帝室,乃求复旧姓叱罗氏。护为奏请,高祖许之。”而据《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34页所附《叱罗协墓志》(拓片图版):“天和元年(566),诏以公旧望隆重,功绩文宣,暂逢事限,忝参皇族,宜依太祖遗旨,还复旧姓。”墓志显然隐瞒了叱罗协求复旧姓的真实目的,但从“宜依太祖遗旨,还复旧姓”可见,北周时期,对宇文泰恢复代人旧姓的政策,是始终坚持的。即使元氏在西魏时期因属国姓未复旧姓,入周以后复姓拓跋,既符合“太祖遗旨”,因而是完全可能的。姚薇元氏《北朝胡姓考》元氏条称,从《周书》的记载来看,“似元氏在周未复旧姓”。但他又根据《陈书》、《隋书》分别称北周元定、元伟为拓跋定、拓跋伟等例[36],推断元氏在周时亦曾恢复旧姓。这一推断是有根据的,同时与笔者所持元魏宗室在北周禅代时始复旧姓并不矛盾,因《陈书·废帝纪》光大元年九月条载“周将长胡公拓跋定率步骑二万入郢州”,《隋书·伊娄谦传》载“谦与小司寇拓跋伟聘齐观衅”,均是北周时事。姚先生的论点毋宁说更增加了私见的信心。
  以上考释,率多推断。谬误之处自难避免,尚乞方家哂正。





 
关键词: 墓志 拓跋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