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物保护不只是文博系统的责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廖翊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陈纪平:文物保护需民间收藏家与文物专家共同努力


    一只人面鸟身的“金翅鸟”,抖落千年尘埃,金光熠熠,华贵神秘,从容峙立于“温州博古斋”,和每一位接近她的观众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是一件辽代珍贵文物,是藏族苯教中的神灵。她周身共镶嵌206枚和田玉,这与人类的206块骨骼完全吻合,可谓人类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博古斋主人、医生出身的陈纪平对记者说。 
陈纪平经营的“温州博古斋”位于北京东方博古大楼,数百件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的金包玉、金镶瓷、金镶玉辽代文物,将神秘消失的辽王朝,湮没于世的契丹历史和文化,真切而恢弘地再现于世人面前。 


    “这只是我从数以万计的收藏中整理出的一部分。”陈纪平介绍说,这些不可思议的巨大收藏,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观念”“眼力”“机遇”是陈纪平收藏6字诀。他表示,8年法国拍卖行的学习和见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大规模工程施工对大量地下藏品的唤醒,固然是其短时间内创造收藏奇迹的客观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收藏观念上的跨越。” 


    “我认为,用发现的眼光对待收藏,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来认识并保护不可再生的文物精品,才是收藏的至高境界。”正基于此,大批过去博物馆鲜见、不被市场认可的辽代出土文物被陈纪平广为收纳,使契丹民族审美风格和文化特色的大批文物绽放光彩;也基于此,他敢于突破“宋代五大名窑存世量稀少”“成化无大器”等收藏界的固有观点影响,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淘”出了一大批流失的真品,形成了宋代五大名窑、宋青花、元青花、明宣德、明成化等瓷器系列,并有力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的融合。 


    2007年6月,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陈纪平将近200件珍藏从温州老家运抵北京并展出,让首都文物界、收藏界的权威专家感到“大开眼界”“极为震惊”。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资深文物专家雷从云评价:“温州博古斋的辽代金镶玉和宋代金镶瓷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均属举世罕见,震撼人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专家的评价和首肯固然令人欣慰。但对于我和其他一些民间收藏家来说,需要的不只是震撼。”陈纪平感叹,“就拿我收藏的这些契丹文物来说,收藏不易,重现更难。” 
一直以来,他突破传统收藏观念束缚收藏文物珍品,也在突破收藏界的保守、偏见中艰难求存——很长时间,部分专家将博物馆和收藏资料之外的记载一律视为现代仿制品轻易否定,给许多收藏家带来过极大的困扰。 


    “俗话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赝品说成真品当然应该鄙弃,但因为保守和偏见,把真品说成赝品,将带来更严重后果。我的收藏经历证明,不能把博物馆的藏品视作衡量和鉴定历史文物的唯一标准,这样会遗漏和损害大量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 


    陈纪平表示,目前国家博物馆40万件藏品中,约有50%来自民间,可见民间收藏蕴藏着巨大的收藏能力,“文物保护不只是文博系统的责任,需要全民保护,需要民间收藏家和文物专家们共同努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