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竹林七贤:和谐嵇康(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竹林七贤领袖嵇康的思想和言行正是名教与自然的和谐,儒学和道学的统一,体现了一个和谐的嵇康 。
名教与自然的和谐
“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群生安逸,自求多福。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声无哀乐论》),这是嵇康对和谐社会的幢憬和向往。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是历代文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腥风血雨,民不聊生,生活在其中的知识分子嵇康,更加向往和谐安定的生活,《养生论》表明嵇康珍惜生活,期待健康长寿。而他竟被加以“害时乱教,非毁典谟”的罪名杀害,真是千古奇冤,“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晋书.嵇康转》)。
嵇康主张“越名教而自然”(《释私论》)而实质表现为名教与自然的和谐。越名教是越司马集团所提倡的自私虚伪的名教,司马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提倡 “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故不应为司马集团的名教礼法工具所拘,而求得精神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由此可见,越名教不是越真正的名教,而是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名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任自然与以老庄为基础的道学思想一脉相承,从这个角度讲,嵇康的思想又是儒学和道学的和谐。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指出:嵇康是表面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嵇康不仅没有肆意诋毁儒家圣人,而且怀有极高的崇敬之心。其《释私论》说:“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是故伊尹不惜贤于殷汤,故世济而名显;周旦不顾贤而隐行,固假摄而化隆;夷吾不匿情于齐恒,故国霸而主尊”,《与山巨源绝交书》又说:“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识其天性,因以济之。禹不迫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民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其六言诗“惟上古尧舜:二人功德齐均,不以天下私亲,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尔时可熹。”这些诗文充分体现了嵇康的儒学思想,因此不能单凭“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句话来判断嵇康是一个反儒者。
儒学和道学的统一
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嵇康,在他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渗透着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嵇康诗文中常引用一个“君子”的概念,“君子”是儒家思想的理性人格,《释私论》“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特别在《家诫》“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谁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止则心与口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而是否有“志”和能否坚守“志”是儒家“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此可见,嵇康中的“君子”主要继承儒学,而且还是嵇康用以要求自己的人格标准。嵇康著有《左氏春秋传音》,可惜已失传,但这部解释儒家学说的著作,说明他是儒家学者。
嵇康的道学思想明显。“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于尽言?”“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赠秀才入军》),把庄子的哲理世界诗意化和人间化,诗文里的生活,闲适任情,没有争斗,没有世俗的羁绊,没有功名利禄,它是嵇康理想的“逍遥游”。《 养生论》表明嵇康继承了老庄的道学思想“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养子以和,和理日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说明平凡人内心平和,生活和谐,加上呼吸吐纳,服药养生,可以得到长寿。《卜疑》中的宏达先生,思想高洁,处世超然,能“居九夷,游八蛮。浮沧海,践河源。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这个人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描述的“至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