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者秋风谈普及传统文化:一个于丹顶十个钱理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因为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一直倡导将教师节由9月10日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也是该倡议的支持者。 
  传统文化复兴之路尚远,而且争议颇多。那么,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著名儒学学者秋风认为:“今天的中国,要问的其实不是要不要复兴传统文化,而是中国还有文化吗?而当前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正是热爱中国文化和去中国化之间的矛盾。”
  教师节与孔子诞辰日有何关联
  孔子是中国人心中的第一个教师,两千多年来,也一直都被认可为大成至圣先师,我们设立教师节,当然应该和孔子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国外,不少地方把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比如美国有不少州就是这样。反倒在中国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有点儿奇怪? 
  北京晨报: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都很受瞩目,比如倡议将教师节改为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而日前该倡议的支持者汤一介先生的离世,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此项倡议的关注,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秋风:孔子是中国人心中的第一个教师,两千多年来,也一直都被认可为大成至圣先师,我们设立教师节,当然应该和孔子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中国,全世界的教师节也都应该和孔子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国外,不少地方把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比如美国有不少州就是这样。反倒在中国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有点儿奇怪?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秋风:当初设立教师节时,中国刚刚从反孔的大潮中走出来,反孔的余音还在缭绕,很多人对于孔子还有恐惧感,因此就用了9月10日这么一个日子作为教师节。而在今天依旧未能纠正,是因为现在有许多精英,本身是反中国文化、反儒家的,他们极力要把中国文化的各种象征清除出去,从而建立一个他们从国外搬来的乌托邦,这样首先就要清除孔子的影响力了。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抑或是未来,一个民族的文化本身是民族所以延续的根本之一。没有中国文化的中国,还是中国吗?对此,著名儒学学者秋风表示:“经典是超越时空的,不存在是不是能够适应现代的问题,也不存在能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说法。经典是最根本的原则,阅读和体认这些经典,自然能够生发出解决不同问题的不同办法。而要把中国的文化重新嵌入民族的基因里,其实要做的很简单,就是读圣贤书。”
  人格养成是文化核心
  北京晨报:究竟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秋风:阅读经典,其实核心的问题是解决人格养成的问题,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养成君子。一本《论语》,可以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是君子,一本《诗经》,可以告诉人们君子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这么做。实际上,《五经》都可以看作是君子养成的教本。
  北京晨报:君子是一个概念,它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样才算是君子呢?
  秋风:简而言之,君子就是一个健全的人,具备一些基本的品质,比如说道德自觉,比如说能够让人感觉到温良恭俭让等。人有不同,但是基本的品质是不变的。事实上,当前的中国社会,正是缺少这样君子养成的环境,所谓的道德滑坡也好,诚信缺失也好,许多问题,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格养成的缺失,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养成的缺失。所以说,当前许多问题,其实正是文化缺失的原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不求助于中国文化本身。
  从读圣贤书开始
  北京晨报:那怎样才能让中国文化重新影响到当前的中国人呢?
  秋风:要把文化重新嵌在民族的基因里,做法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要从读圣贤书开始,让各色人等都去读与他适合的经典,自然能够慢慢熏陶和培养出良好的人格,自然能慢慢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北京晨报:现代生活节奏紧张,而经典又非常庞大,要沉下心来阅读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比较难的,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秋风:时间总是有的,比如现在都说孩子们的课业学习很紧张,可是他们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英语、数学,怎么就不能把时间分配给诗歌、典籍呢?很多孩子,一辈子也不会出国,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的可能性也很小,怎么就不能少学一点儿呢?这不是说英语不重要,英语固然很重要,但是《论语》更重要,因为它是教人怎么做人的。所以,我想,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放入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可能有人觉得七八岁的孩子读不懂,接受起来会很难。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对,同样的孩子,能学会一门外语,怎么可能学不会自己的母语呢?
  经典不论古今
  北京晨报:传统文化的典籍非常庞大,也很繁杂,而且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形态不同,许多人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不能适应现代的东西,不应该宣扬,是否如此?
  秋风:传统的经典,只是一种说法,其实它就是经典,经典是没有什么时空之分的,不存在什么过去适合现在不适合,因为它解决的是人本身的问题。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没什么区别,过去的情感和现在的情感也没什么区别,包括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差不太多。经典是永恒的,所以说传统经典在现代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争论,本身就是个伪问题。
  北京晨报:您认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呢?
  秋风:真正的问题是,一个人他是否读了经典,是否真的体认了经典。我相信,只要认真读了《论语》,并且加以体认,都会感到,孔子就是一个人生的指引者。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人还是一样的,有些基础的东西就不会变。
  秋风 著名儒学学者
  传统与现代没有隔膜
  北京晨报:世异则事异,传统和现代的社会形态不同,问题亦不同,传统的文化究竟如何走向现代,乃至解决现代的问题呢?
  秋风:文化中亘古不变的是道,用现代的话说,是原则、准则、最基本的规则。当然,不同时代的问题确实有很多是不同的,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办法当然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准则不变。所以说,读经典不能光背诵就可以,研读经典需要思考,要用自己的经验去体会去认识,从中生发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北京晨报:传统文化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这是很多学者所持的观点。也有批评者认为,传统社会本身就有许多传统文化无法解决问题,比如歧视女性、裹小脚等,在今天更加不行,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万能良药,您怎么看?
  秋风: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万能,这当然没有错。但是也不能说传统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是传统文化造成的,我们不能对某个时代做整体的解读,认为这个时代中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如果这么说的话,现代社会中,那些整容、抽脂削骨,在对人的戕害上,不输于裹小脚,那又该怎么说呢?
  让人们重新接近《论语》
  北京晨报:您认为当前中国的问题是有没有文化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
  秋风:过去百年中,我们其实一直都是在破坏文化,许多精英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对传统文化并不了解,但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斥和拒绝的态度。因此,破坏文化的现象总是反复出现,其结果就是一地鸡毛,哪里还有什么文化。
  北京晨报:怎么样才能重新建立文化呢,或者说让传统文化重新复兴呢?
  秋风:没什么好的办法,包括许多批评者,他们也仅仅是批评,本身也没有有效的办法。重新普及传统文化,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想,这样的时代,首先应该尊重那些做了的人,尊重那些人所作出的探索。很多人批评于丹,认为她的讲解有很多错误,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我看了钱理群批评于丹的一篇文章,我很不认同。我想说的是,论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一个于丹顶十个钱理群。为什么这么说,于丹改变了数百上千万人对于《论语》的态度,不管她出现了多少错误,但是她至少让人们重新去接近《论语》。而另外一些知识分子所做的,则是让人远离它。一个是建设者,一个是破坏者,而我们这个时代,更需的是建设者。
  传统文化本来多元
  北京晨报: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是和皇权、等级社会等直接相关的,您怎么看?
  秋风:我举个例子,孩子们读《安徒生童话》,里面也有暴力、阴谋等,谁来为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呢?或者说,孩子们看了《安徒生童话》就会因此变成阴险、有暴力倾向的人吗?反过来说,《论语》、《诗经》中又有哪些话是不适合现代人的?
  北京晨报:有批评者担心,过多地强调传统文化,也可能出现盲信、排斥其他文化的现象,是否会有这样的可能?
  秋风:还是那个问题,现代应该担忧的是中国还有文化吗?尤其是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没有任何体会,拒绝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为什么要把他们所认可的文化当作一元,而不肯认可传统文化,不肯认可儒家文化呢?实际上,传统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儒家文化也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宽容乃至接受其他的文化,恰恰是一些现代意识形态的文化在排斥儒家文化。
  从教育开始重建文化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重建中国文化的困难在哪里?
  秋风:在中国重建中国文化,这听起来是个很可笑的事情,但要做起来,就太难了。文化不是商场里买东西,今天出个新产品就去买,明天出了更新的还可以再买。文化要在内心中产生认同,但在今天,许多精英从心底拒绝中国文化,而他们的言行为对于大众的认识、制度的制定等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北京晨报:那有什么事是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吗?
  秋风:最重要的入手处还是教育。一方面,基础教育中应该有大的调整,加入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我想这个口子打开,以后的工作应该会更顺利。另一方面,教育体系之外的,民间的教育应该鼓励,传统的教育中,民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如果人们对于教育体系不满意,自己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教育,不论是书院,还是私塾,都是很好的事情。最关键的,是要鼓励人们一点一滴地去做,只要做了,最终就能找到办法,只是坐而论道,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晨报记者 周怀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