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反思孝文化:孝道有时也残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郭氏墓石祠的正面为长方形,东西长四米左右,南北宽两米有余,房子的正中间是一根八角石柱,将石祠分成东西两间。石祠的房顶是整块的厚石板材,而且房顶上雕刻着背脊、瓦陇、连檐等形状。
在石祠西山墙外壁上,整个墙面都是北齐武平元年的陇东王胡长仁留下的《感孝颂》。这篇《感孝颂》是石祠上后人题记中篇幅最大、字数最多、书体最为工整的一篇,占据了整个西外墙面。在这篇《感孝颂》中提到了二十四孝之一,东汉时期的孝子郭巨将自家的财产分给两个弟弟,独自供养母亲的故事,并认定这石祠就是郭巨的墓祠。
在孝堂祠的院子里,立着不同年代的石碑,碑上大多记载着和孝堂祠有关的重修碑记,也有的刻着和孝子郭巨有关的传说故事。郭巨“埋儿孝母”的故事是讲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挨饿,郭巨和妻商量将自己的孩子埋掉,省下食物给母亲吃。就在他们挖坑准备将孩子埋掉的时候,突然挖到了一罐金子,里面还有用朱砂写着的一张帖子,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虽然有人根据石祠西山墙外侧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所刻《感孝颂》,断定此为东汉孝子郭巨的享祠,但近人考证此墓可能为西汉济北式王刘胡墓或东汉济北惠王刘寿墓。石祠石梁刻有“平原湿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题记,可见石祠之建必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之前。
根据古书记载,郭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实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属于“愚孝”,是不可取的。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
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菜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谈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写道:“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由此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孝与对待儿童的残忍。(田会银 曹丽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