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还能走多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时代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年度小说奖空缺,已举办了七届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也许遇到了“七年之痒”。昨天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上,组委会宣布作家毕飞宇因个人原因放弃年度小说家奖,小说家奖因此空缺,这也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历史上首次出现这一尴尬情况。而作家阿来凭借《空山》第六卷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分量最重的年度杰出作家奖。(4月12日《东方早报》)

这个由一家地方媒体举办的文学大奖能够连续举办7届,已经很不简单。何况,这一奖项是以聚焦新锐作家为己任,不改纯文学的理想为原则,并以理想主义的情怀对中国文学进行年度的深刻总结。在大众文化喧嚣,主流文学走入低潮,网络文学良莠不齐,甚至海外汉学家将中国文学视作垃圾的语境下,这个文学大奖给予中国文学的鼓励和引导让人感佩。

但是,今年的这个文学大奖还是遭遇到了尴尬,作家毕飞宇放弃年度小说家奖,虽然强调是个人原因,但也说明这个奖项存在着某个层面的瑕疵。而这一讳莫如深的“跳票”也给组委会敲了警钟,如何才能让这一文学大奖走过“七年之痒”的瓶颈,使这条理想主义的纯文学之路走得更远?

客观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大奖在网络写作时代都变得有些不尴不尬,即便是像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其坚持传统文学的理想,近年来获奖的作者大抵都是老态龙钟,其作品也大都不为人知;还有中国体制内的茅盾文学奖,读者群也都局促于小众间,缺乏市场的润泽和散发大众文化的教化和娱乐效应。而市面上畅销的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反而是快餐化、玄幻化的网络文学。这在有着全球第一大网民的中国尤其明显,从韩寒、郭敬明到我吃西红柿、血红等,其市场影响力和人气已经远超主流作家。在此语境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其实是在体制内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夹缝中生存:论及主流影响,它不及体制内;论及市场影响,它又比不上网络文学。

可以说,这个纯文学的大奖招揽的是一批精英主义的小众作家,其文采不可谓不飞扬,其思考不可谓不深邃,但是这些作家终究属于脱离普罗大众的精英思考者,对普通读者而言有些高处不胜寒。以《空山》获得本届分量最重的年度杰出作家奖的阿来为例,组委会的授奖辞是:“阿来是边地文明的勘探者和守护者。他的写作,旨在辨识一种少数族裔的声音,以及这种声音在当代的回响。阿来持续为一个地区的灵魂和照亮这些灵魂所需要的仪式写作,就是希望那些在时代大潮面前孤立无援的个体不致失语。”这段佶屈聱牙的语词颇有些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的味道,可是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会觉得有些故作高深和做作。反而是因为沐浴于现代文明下的人们基于对雪山高原的神秘感从而对雪域文化产生了审美惊异的“空山”回想的感应而已。再如来自北京大学的年度诗人臧棣、评论家耿占春等,无不都是行吟于逼仄一角的文学自我感觉派。

这个文学大奖的看点应该是李西闽,这个以写恐怖小说著称的作家此番获得的却是散文奖,获奖作品是据其在“5·12”地震后被埋72小时的真实经历创作的长篇散文《幸存者》。从主观而言,这部作品是以纪实风格抒发最真挚的人性人情;从客观而论,则是对社会宏大叙事的摄入并遵循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总之,如果这个文化奖项陷入精英主义的纯文学理想之中,不扩大视野进行大众化的文学启蒙,以为自己掌握了思想的重地,这样的文学路径只能是越走越窄。事实上,从该奖项外延上设定的“华文”目标和实际上仅仅是少数国内作家参与的情况看,这个奖项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已经有了难以弥合的鸿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