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孝德文化的民间载体(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被视为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因此,古人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德文化经历数千年而不衰,除了历代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而大加宣传外,流传民间的各种文化活动,承担着孝德文化具体的传承作用,这种作用,不但没因为社会的动荡、朝代的更迭而消减,反而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下,更加显露出耀眼的光芒。
民间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中间,它的产生、流传和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也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孝德文化在民间文化中时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体现,上虞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形式,大量地包含了与孝德文化有关的内容。
1.社戏和庙会
社戏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年规戏、庙会戏、平安戏、偿愿戏。其中以庙会戏为主。
庙会主要是以庙日祭礼为缘起的一种集市、娱乐方式,明清以来,上虞庙会盛行。各个庙会的规模大小不一,如百官的大舜庙会、下庙庙会(又称老十六庙会)、曹娥庙会(又称娘娘庙会)、东关的五猖庙会、崧厦的崧神庙会、五龙庙会、双枫庙会、道墟的东桑庙会、镇镜庙会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纪念孝女曹娥的娘娘庙会。除祈福求平安等内容之外,往往还有一些子女陪同老人一起到庙里烧香许愿,表达孝敬父母的心意。庙会的演出中,也会随时用快板书、莲花落、顺口溜等说唱形式,增加一些各地孝子孝女孝顺儿媳妇的小故事、小片段。据老人传说,迎神游街时,在迎神游街队伍中,会有人扮演“不孝子孙”被无常捉拿捆绑后,插上“不孝子孙”的牌子游街的场景。当然,在游街队伍中也有人高举牌子,上书“孝子某某恭迎娘娘”之类的文字,以示对孝子、孝女的旌表。
戏曲演出是庙会的高潮,在所演出的节目中,除了一些专门以孝为主题如《芦花记》《吃糠记》(又叫《赵五娘》)等的剧目外,在其他的故事中,随时会有孝德的内容穿插其间。尤其是莲花落等说唱节目中,这样的内容就更多,如《娘家节诗》《分家节诗》《王华买父》等。
现在的上虞农村,民间文艺演出中也有大量有关孝德的内容,如上虞戏曲家协会主席、省优秀民间艺术家杨国华等人演出的《征母》,将上虞崇尚孝道、社会和谐的良好风尚进行了充分的演绎。其他如莲花落表演家吴宝炎创作并表演的《曹娥传奇》《虞舜传说》等曲目,都以孝德文化为主题。
2.志书和谱牒
一般而言,县志及以上等级的地方志,大多是官修的志书,特别是明清以降,县志、府志基本上是由官府出面主持编纂。而村志、里志、庙志以及各姓氏的宗谱、族谱、家谱等,则一般均由民间自主编纂,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间对于社会行为的取舍和导向。
在一般的里志、村志、庙志等志书中,对于本地的乡风多有记载,但大多以“孝友”为尚,对本地的孝子孝女多有褒奖。如上虞《五夫里志》载:里之称五大夫者,系焦氏五子,孝感上圣,立茔于此。
在宗谱、族谱、家谱中,孝一直是一个主题。在笔者所收集或查阅的近百部谱牒中,除了一部分近代简续的谱牒外,大多数完整的谱书,都突出了孝的位置。
如上虞北门谢氏良房谱中讲到:“谨家谱而不忘乎先,孝之大也。”把修志作为孝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则曰:“族之有谱,仁人孝子识不忘也。……凡一切忠孝侠烈、可歌可咏、可悲可泣之事靡不俱载。”
古虞葛氏宗谱《例言》云:“贞烈节孝,潜德幽光,攸关风化,无论已未旌表,各为据实录,所以激扬门风也。”
达溪王氏宗谱载:“敦孝悌以重人伦,为驭世之常经,即为立身之首务。”
在许多谱牒中,对于孝子、孝女的记载都十分普遍。上虞刘氏宗谱中对于孝义人物的记载多达36人。上虞贺溪倪氏家谱中对于节孝人物的记载共有29人,其他人物记载中也多有提及为人孝悌等评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