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怀沙黄苗子:2009年是文化老人灾难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9的春天在3月“高调”而来:在“春寒料峭”的时节迎来了近30摄氏度的历史最高温,凉爽的夏装与臃肿的棉服叠加在一起,算得上“高调”了吧?比这个春天更“高调”的是那部眨眼间便占据各大媒体版面、夺走广大网民们眼球的神奇之作《中国不高兴》。

刚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么“挫”的书名究竟是谁取的。然而众多读者的评论我意识到,“卖的永远比买的精”这句话的无比正确。如此情绪化的书名与“民族主义”这个点火就着的主题的狭路相逢,隐隐散发着“阴谋”的味道。对这本书的评论几乎截然对立地分成两派,二者的对抗几乎从一开始就急速“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高度”:粪青(愤青)与精蝇(精英)、美分与五毛、洋奴与奴才……随着这一顶顶大帽子飞来飞去,《中国不高兴》“热”了。话又说回来,无论是捧的和骂的,情绪是如此的极端和对立,倒也符合当下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普遍反应。

1996年,一本《中国可以说不》让很多中国青年热血沸腾,紧接着出现了一批跟风之作,如《中国还是能说不》、《中国为什么说不》等等,几成一呼百应之势。13年后的《中国不高兴》以“《中国可以说不》升级版”的方式高调“跟风”,不得不让人佩服它的勇气。浓郁的商业气息严重地损害我的“民族主义热情”。所以,在看到印在封面上诸如“中国民族主义领军人物”一类字眼时,我立刻下定决心:收紧荷包,在网上copy浏览吧。书中诸如“在中法关系上,就是要明确‘惩罚外交’的概念。惩罚,报复,这是国际间交往的常态”、“历史会不幸证明,奥巴马拯救不了美国”、“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英雄集团带领我们这个民族,完成在这个世界上管理、利用好更多的资源,并且除暴安良的任务。”等等言论,与我们主流媒体的公开宣传相比,另类而又煽情,处处彰显着作者群的“特立独行”。然而多上上网,你会发现网络愤青们的论述比之更加犀利,也更为精彩。我不得不猜想,这也许是一本写给习惯于“无网络式生存”的读者的书。个人愚见,“软”还是“硬”不过是策略、是手段,决定它的只能是实力。《中国不高兴》“热”了,它的“热”却不在于书本身。也许它确实对我们的未来提出了问题,但在现实中,它不过是给情绪激烈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窗口:极左派谈“外患”、极右分子谈“内忧”,大家都有事儿干了。

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后,在国际政坛伏低作小多年,“中国可以说不”发出了让中国青年备感新鲜的“愤怒”声音,极大地刺激了我们沉潜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如今13年过去了,这中间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了、“四九”反日游行席卷全国、抵制家乐福、抗议CNN,每个中国人的那根民族主义“神经”经历了无数次地考验。

像“武大樱花”一类的事件,仍然年年都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湖北《长江商报》3月22日刊载的一则消息称:当日春光明媚,有一对母女身穿和服在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的樱花树下拍照留念。先是一男生对她母女俩吼道:“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后来据说发展到十来名,连围观的市民也加入其列。刚开始我有点儿纳闷这对母女的“不开眼”,后来goole了一下才发现,“武大樱花是花是耻”一类的讨论隔上几年就会来那么一次,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专家一次次地给武大的樱花作政审:“侵略之樱”与“友好之樱”各有各的历史属性。依我看,樱花的自然属性固然是不容置疑的,而她与日本文化之间的象征关系更使得热衷于“文化猎奇”的国人要一试身手。只怪武汉大学的工作没有做到家:单单竖起“武汉大学樱花简介”的指示牌向观光者讲述着那段永难磨灭的历史还不足以吸引大家的眼球。索性分出“侵略之樱”与“友好之樱”两个泾渭分明的园子,看你还好意思在这里“猎奇”?不必因为当初的“侵略之樱”已经死绝了就不敢立碑,“历史遗迹”这个词总还是可以理解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