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印象文化热"该降降温了 实景演出内容雷同(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资料图片:《印象·刘三姐》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章磊
 
近些年来,“印象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各地文化发展的特殊现象。2004年,张艺谋以壮族民歌《刘三姐》为素材,在桂林阳朔上演了规模宏大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此后“印象”开始被“复印”,《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接踵而至,在全国掀起阵阵波澜。

    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曾经说过:“中国的很多城市营销,从实际的运作情况看,大多是低级形态的,都是小儿科,很多城市只知道在中央电视台拼命做广告,拼命撒钱。”此话针对当时的“城市形象广告热”,确实一针见血,所不同的是,现在很多城市除了仍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还煞有介事地搞起了文化营销。当然相同的一点没变,那就是拼命撒钱。

    “印象文化”在国内流行,有它的时代背景。最重要的一点,是近年来城市营销的兴起,从几年前成都热炒“第四城”请张艺谋拍宣传片《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起,国内各大城市也依葫芦画瓢,纷纷推出自己的广告语、宣传片。没过多久,一些城市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扎堆做广告。“印象文化”的兴起、泛滥,无非是最新变种。其实说白了,“文化搭台”的目的,最后都是“经济唱戏”,主政者看中的还是背后的经济效益。

    注重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宣传,本无可厚非,从实际情况看,城市形象的包装与宣传、品牌的打造与推广,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确实能起到不小作用,丽江、平遥等便是成功典型。但正像西方人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蠢才。”如果城市营销手段千篇一律、内容跟风雷同,难免也有点庸蠢嫌疑。

    不幸的是,很多“印象”实景剧演出,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演出内容都很雷同:一是名人效应,请国内知名导演合作,张艺谋、陈凯歌都成了香饽饽;二是高额投资,“印象”系列作品投资动辄在亿元以上,如《希夷之大理》总投资2亿元,《印象·丽江》总投资高达2.5亿元;三是创意雷同,宏大的舞台背景、后现代的艺术构想、众多的群众演员,穿插民俗民情民歌……所谓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堂而皇之、粉墨登场了。但正如不少专家所担心的,一台实景演出就能将城市的品牌推介出去吗?一台几个小时的演出能容纳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吗?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动辄数以亿计的投资又是否值得?这恐怕都是值得怀疑的,更不用说,许多演出还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笔者看来,“印象文化”的盛行,实质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文化形象工程”,有必要引起社会警惕。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和钢筋水泥浇铸的形象工程一样,“文化形象工程”同样既浪费纳税人的金钱,又破坏环境、造成资源浪费。如此“印象文化”,如此城市营销,已经到了该降降温的时候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