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观察:"非遗"工艺品是商品 应在流通中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2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次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中国“非遗”正大规模地获得世界认可。“非遗”一旦申请成功,如何保护、传承,已经成为需要面临的新问题。

    让“非遗”回归大众生活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非遗”手工艺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回展”现场展示绝活,使无数上海市民近距离接触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激发了对“非遗”的社会参与热情和全民保护意识。

    今年9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杭州举行。这次博览会的近600个项目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其中包括蜀锦、龙泉青瓷、景宁畲族彩带编织技艺、东阳木雕、金石篆刻、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次“非遗”博览会集展览、演示于一体,可亲,可看,可感。而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也同样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有关专家认为,类似的“非遗”博览会面向民众,立足民俗,展示精品,使“非遗”回归大众生活,对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和繁荣颇有助益。

    在流通中传承“非遗”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裘国樑告诉记者,“非遗”中的手工艺品,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商品。商品应该要在市场上流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价值也能得到体现。

    中华老字号品牌委员会主任丁惠敏谈到,她去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在建造五星级酒店时,都要求业主在大堂开设一家“非遗”精品店。该商店不仅陈列和出售“非遗”手工艺品,现场还有人直接演示。

    裘国樑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象征的意义——“循环,永不消失”,显示的是一种“以非遗养活非遗自身”的自我循环机制。“让年轻人看了很时尚,让外国人看了很中国,让老年人看了很怀旧”,这也正是“非遗”的活力所在。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专门开展了“非遗”精品推介会。目的就是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营销模式的“非遗”精品,使“非遗”更好地流通起来。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看来,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有26项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但依然是少得可怜。张庆善认为,加入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入之后的保护更加重要。“非遗”的许多内容与百姓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积极探索“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比如中国的剪纸,以艺术品的形式进入了审美与收藏的行列;再比如唐卡,本来是宗教寺庙的用品,现在也成了许多人的收藏品。这种活态的保护更有生命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