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创办国学书院 一位民间学者的国学情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今年9月26日,佳县白云山论道亭。33名孩子斋装盛服,胸前印着“燕翼书院”,背上印着“仁爱”两个字,为来佳县参加“2006榆林旅游文化艺术节”之“和谐与发展——白云山论道”活动的客人齐声背诵《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名篇。诵完后,又齐声呐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辈担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辈担当!学习、创造世界先进文化我辈担当!”一连三个担当,一声高比一声,声浪响彻晋陕峡谷,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一震。 
    这33名诵经童子是佳县“燕翼书院”的部分学子。在场的罗振江副省长紧紧握着创办“燕翼书院”的佳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韩海燕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天,老韩哭了,为数年来不为人所解的国学哭了。 
    2001年9月,韩海燕在佳县县城办起了一所“燕翼书院”,先后有一百多名儿童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在他的书院接受过国学经典教育。目前他的许多学生能将《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经学著作背得滚瓜烂熟,有的甚至能把《诗经》、《易经》也来上几段。这是老韩及其家人用整整五年时间换来的结果。 
    2000年,韩海燕送6岁的孙女韩萱和5岁的外孙女李若弘上了学,出于关心和好奇,他站在教室外听课,发现老师给孩子们教的都是“小花、小草,小猫、小狗”之类的东西。回家的路上,老韩心里很沉重,回想自己小时候读的书也就是“大羊大,小羊小,跳的跳,跑的跑。”他想,我是文化的侏儒,我的父辈大都也是文化的侏儒,我的儿孙到现在依然读些没有文化内涵的书,这样的书荒废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童年时光,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侏儒。孩子们“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到头来依然逃不脱文化侏儒的命运。于是老韩下决心改变孙子辈的文化教育,给孙子教古文经典,可儿女媳妇都不同意,说到什么时代了,给孩子教那么些古老的东西,有啥用? 
    2001年中秋节刚过,韩海燕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天津师范大学搞语言学研究的邢向东教授(现已调往陕西师范大学),这是一位陕西籍的年轻学者,此行的目的是向韩海燕请教佳县方言的。韩海燕向邢教授请教:“你是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导师,又是搞教育和语言学研究的,你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开设国学课程?为啥不给学生传授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老先人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在我们手上丢失掉?”邢教授说,这个问题正在解决,天津有的小学就已经给孩子们教国学经典了。邢教授还告诉他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弘扬国学的情况。回到天津后,邢教授立即把教材复印件寄给了老韩,老韩如获至宝,当即跑到街上复印了四套,然后召开了家庭会议,几个儿女在老韩的说服下,终于同意给孩子们教了。真没有想到,不到两个月,两个孙子就熟练诵读《大学》、《中庸》和《老子》的前二十章。老韩惊喜地发现,背诵经典,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于是他想到了更多的孩子,一下子就买回了三百套教材,逢人便送。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一了解,许多家庭,书是拿了,真正能开展这种教育的非常少。于是,他在家里办起了国学班。 
    佳县城关小学已退休的校长崔晨光,堪称佳县的教育专家,一听说办起了国学班,非常高兴,带着他的孙女卉卉,五年如一日,坚持来书院接受国学教育。卉卉和韩萱今年已经12岁了,上小学六年级,她们不光国学学得好,在学校里的各门功课也都名列前茅。老韩说:“经典教育不但不影响学校里的课程和学习,而且有促进,国学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人文修养、道德观念的建立,有利于记忆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然而在当地,韩海燕的做法并不被多数人理解。听到反对他的声音,韩海燕一笑了之,他被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驱使着,“我是个半桶子文化人,如果我们这一代不把老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的薪火就会熄灭,那将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弥补的损失。” 
    他承认,他正在办着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一是学问不足,二是财力不足。虽然啃了不少古书,但连点皮毛都没有学到,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但要实现“为子孙谋”的国学梦,实在孤掌难鸣,力不从心。几年来把他自己的退休金全部用在办学上,原攒了点钱想出版自己的文集,现在钱也花光了,书还没有出版。别人办学赚钱,老韩办学咋就赔钱呢?原来,他不仅不收学费,连书都是免费的。盖教室,购置桌椅,水、电、烤火,都要花钱,所幸两名教师全不挣工资,一个是自己的儿媳,另一个是老崔的儿媳。今年入学的儿童多了起来,一下子就报名四十余个,不用说,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白云山论道”之后,“燕翼书院”在佳县、榆林各县一下子有了点名气。之后,县上抽调了几次给来自省上的几批客人做了诵读汇报,榆林市代市长李金柱非常激动,当时就答应拨给书院十万元钱。紧接着泰国正大集团郑翔玲女士也来了,承诺建一所很漂亮的国学书院。书院一下子喜事连连,无疑是对老韩极大地鼓舞。尽管款还没有到位,但他已开始做出了新的规划,他说,款一来,他就准备启动佳县万名儿童读经工程。这个工程一启动,就意味着经典文化进入了千家万户,对提高全县人民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老韩认为,中国的教育关键在小学,而小学教育关键又在教材。多年来,浅而又浅的教材不仅荒疏了学生,也荒废了教师,使他们一个个成了浅水鸭子,使他们永远不可能进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海。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教育改革亦可软着陆》的文章,发表在互联网上。之后,他又给榆林市委书记写过一封长信,发表在榆林市政府网兴榆论坛上,网民们讨论得十分热烈,至今点击率已达七千多人次,帖子数量已达百条以上。老韩在陕北榆林举起了一面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影响越来越大,支持者越来越多。 
    但这些丝毫改变不了老韩目前的处境,在远居黄土高原腹地的国家级贫困县——佳县,老韩的梦想在旁人看来是很难实现的。当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陕北能源富集区,老韩的国学班能不能推广也是个问题。 
    但韩海燕却永远是那么地信心十足。老韩很忙,既要授课,又要写文章,还要读书。他现在正在准备《四书》讲稿,他说,孩子们把书背会之后,得给他们开讲。每天,老韩一个人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穿过佳县城头幽深而坚硬的石板小巷,为孩子奔走,为国学奔走,为老先人留下的文脉奔走。 
    作者:丛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