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鲁迅传统是一种失败的文化形态?(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鲁迅(1881.9.25—1936.10.19) 


  编者按 


  今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恐怕也是他最安静的一次纪念日。遥想先生的120周年、110周年、100周年……乃至更早的“逢十”诞辰纪念,无不声势浩大,鼓乐喧天。其间的情境反差,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与现实走向的变迁。在鲁迅的战斗性和尖锐性屡受质疑的今天,我们如何重估鲁迅传统的价值?他的思想和美学与我们的当下存在有何关联?我们能否葆储他最珍贵的遗赠,而不将之随风丢弃?我们能否体认他惨淡奋斗的平生,而不逃避自身的困境?基于这些问题,本版特别刊发学者孙郁的纪念文章,并向哺育了我们的130岁的鲁迅先生,献上心中的感激与爱敬。 


  鲁迅传统是一种失败的文化形态?  


  在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反思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仪式。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古代的传统,也包括现代的传统。近十年来,学界有人把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化看成失败的形态。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历史感的狭隘的视角,鲁迅的遗产实际上一直在文化的进程里涌动。它与胡适、李大钊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对比,在诸多合力下,推动了新文化的进程。 


  二十世纪的中国,在文化的根本点上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儒家的秩序被个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革命理论所颠覆,现代性的因素渐渐出现在各种文化符号里。鲁迅的那些鲜活的、带着斗士气和智性的文本,在基本点上偏离了古代文化的主流,代之以人本的、个性的思想。不仅在阶级斗争严酷的过去,他的思想启示了无数的革命人,即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鲁迅的那种非物质而张灵明的精神意象,依然被无数知识分子所喜爱。鲁迅当年期待的“立人”、“人国”的世界,还在进行之中,他的话题也相应在进行之中。这个把旧文明吃人的本质还原了的作家,经过一生的挣扎与奋斗,拓展出了一个新文化的路径。 


  鲁迅思想对人们认识历史中的难题,启发巨大。王学泰讨论游民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就有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某些思路,是带有鲁迅的一些痕迹的;林贤治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论述在深层是回荡着鲁迅的声音的;钱理群对思想史的思考,是一直以鲁迅的思想为参照的;邵燕祥、蓝英年的写作,细看是流动着五四的激情的。至于美术界,吴冠中、木心、陈丹青对绘画深层领域的顿悟,多少有鲁迅的影子,有时候甚至颇为明显。文坛之外的人们对鲁迅的看重,并不亚于文学界。鲁迅研究不都是现代文学界特有的现象,事实是,他在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框架里,是无法回避的存在。 


  但是,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鲁迅的战斗性、尖锐性开始受到质疑,以为把精神生活的宁静打破了。早期喜爱鲁迅的王元化,就不再喜爱那种批判理念,李慎之也由欣赏鲁迅走到怀疑鲁迅的路。中国的一些学人认为,鲁迅对儒学的偏离,从根本点上破坏了文化的品质,要为百年间的非理性文化的泛滥负责。中国文化是摆脱鲁迅还是走进鲁迅抑或改造鲁迅传统而发展,没有一致的看法。如何对待二十世纪以来的新文化传统,将其系统化地整理、研究,便显得颇为重要。 


  应在什么层面继承鲁迅的遗产? 


  重新审视鲁迅,可以发现他的认知的盲点和历史的局限,比如对一些人物的判断,对域外文化的理解,因材料的限制而表述不周延,他晚年对事物的认识还有简单化的一面。但没有一个中国文人具有如此深切的精神力量,在思想品格、人生境界、审美快感上给人如此丰富的影响力。鲁迅的传播与影响,是自孔夫子以来最大的事件。从此,我们的文化路径,开始转航。人道主义与个人精神,社会大同与温情的梦想,已经深入人心。 


  从文学、历史、政党文化等方面,全面梳理文化人鲁迅和二十世纪中国的关系,颇有意义。鲁迅精神的特质是什么?他如何影响了中国知识界和革命的进程?作为一种精神的底色,如何进入到社会改革者的语境里,并对文化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涉及到变革时期人们对鲁迅的借用,也有对他误读的解析。鲁迅与他的时代以及后来的社会思潮,形成了一种深度的文化关系。他不仅进入到文化的先验认知形式里,重要的在于,他成了继孔子之后,深刻影响知识分子人格的一种精神参照。这个参照同样进入到政治层面,对各个阶层的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力。它在文学、社会学、艺术学、政党文化里,都有值得深思的内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