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盛世修书:编纂《巴蜀全书》展现西南文化风貌(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主 持 人: 

  危兆盖(光明日报记者) 

  特邀嘉宾: 

  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 

  万本根(四川社科院研究员) 


  盛世修书,传承文明;学术复兴,文献先行。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地域文化中,巴蜀文化无疑是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重要一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编纂正式启动之际,记者特邀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四川省社科院万本根研究员,畅谈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和主持《巴蜀全书》编纂工程的感受。 


  一、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 


  主持人:我们知道,巴蜀地区区位特殊,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对祖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作出过重要贡献。可否简要地作些说明? 


  万:在祖国的大西南,自古就传承着一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个性的文化,即巴蜀文化。巴蜀地区,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号称“陆海”、“天府”;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古代长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考古发掘表明,巴蜀大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已知的巫山人、资阳人,以及成都平原的古城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舒:历史地看,巴蜀人民富有创造精神,他们的发明创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譬如在物质文化领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玉器,金沙出土的金器,秦汉成都的漆器和蜀锦,都是独步当时的艺术瑰宝;古蜀先民(“蜀山氏”、“嫘祖”)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群落;修筑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年代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巴蜀还具有人类科技史上最早开采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记录,也是世界史上深井钻探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巴蜀的造纸业和出版印刷业都曾领先全国,商业活动十分发达,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也出现在巴蜀。在科技领域,汉武帝征阆中洛下闳修撰的《太初历》,在中国沿用了500余年,学界因有“天数在蜀”之说;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方剂学结合的医学著作,也是第一部大型植物学著作,是李时珍修《本草纲目》的主要依据,医界素有“川药蜀医”之称。王灼《糖霜谱》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甘蔗制糖工艺的专书;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则将中国古代数学推向当时世界科学的顶峰,他的代数学运算方法领先西方世界500余年。如此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主持人:在历史上,学界曾屡有人称道“蜀学”,有说“蜀学比于齐鲁”,有说“蜀学冠天下而垂无穷”等等。请问你们对“蜀学”如何看呢? 


  舒:我以为“蜀学”是在巴蜀地方产生同时又影响全国的学术,既是学派的概念,也是文化的概念。从汉代开始巴蜀地区的儒学就已经发达了,西汉蜀守文翁在成都创立石室,推行儒化教育,使当时的巴蜀民风丕变,从此诞生了中国儒学的重要流派——“蜀学”,《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称“蜀学比于齐鲁”。 


  万:蜀学在宋代进入第二个鼎盛时期。“三苏”父子,既是文学家,也是北宋“蜀学”的领袖,北宋“蜀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匹敌,是构成北宋学术的三大流派;南宋“蜀学”则渐渐与理学合流,成为传播和推动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后,元代有虞集,明代有杨慎,清前期有李调元,也都具有全国影响。清后期蜀学特盛,尊经书院、国学院的开办,为四川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廖平、宋育仁、杨锐、刘光第、吴之英、吴玉章、郭沫若、蒙文通等,都是引起全国性政治改革和学术转变的领军人物。特别是晚清廖平撰书100余种,“学凡六变”,宣扬“托古改制”,被范文澜评为康有为改革理论之先导;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则将廖平列为中国哲学经学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