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佛家眼中的社会道德大反思(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期,因屡有“见死不救”事件见诸报端,有网友甚至大呼“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进而引起一股道德“反思热”。
这不禁让人想起这个故事:有位教授带学生郊游途中,遇上暴风雨,大家赶忙冲进附近的草棚避雨。不幸的是,由于风太大,草棚在狂风暴雨的冲击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大家都很紧张,不约而同地用尽全身力气扶住草棚,不让它倒塌。此时,教授感慨,“是我们需要草棚,还是草棚需要我们?”
如果我们的道德大厦就是这个草棚,当发现它漏雨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金钱兑换道德
兰溪:有人建议见死不救追究刑事责任,你觉得法律能解决道德问题吗?
净因法师:法律能惩罚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能惩罚不道德的思维吗?维护社会道德,需要外在、内在两方面的力量。但现在我们太迷信外在力量了,包括法律威慑、荣誉表彰。维护道德最核心的是内在力量,道德是心灵问题。
兰溪:屡有见义勇为,反被讹诈的报道,因此,有人建议从奖励方面入手,立法保障见义勇为,或者经济奖励见义勇为。
净因法师:连救人也要用金钱来兑换,好像不用金钱,不足以表现他的价值。提这个建议的人可能是好意,但也暴露了真正问题。钱也成了衡量道德的标准,人的地位、价值、道德良心,好像什么都用钱来衡量。所以,为了钱,人们什么都敢干。
兰溪: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公务员、医生、共产党员、先进人士、保安等“特殊人群”应该负担见危施救的义务。道德对于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标准?
净因法师:好像捡垃圾的不够资格救人,她应该没有这个觉悟,所以才要表彰,很多报道也基于这个逻辑。在道德良知面前,无论党员、公务员、老板,还是民工、捡垃圾的,做人的尊严和道德的要求是平等的。
道德要以人为本
兰溪:今年有一个很著名的案子,扶起摔倒的老太,反被讹诈,法官判扶起老太者败诉,其中有一个逻辑是,“如果你没有撞那个老太,你为什么要扶起她?”因此也有人说,一个法官,有可能杀了一个民族的道德心。
净因法师:一个法官就能把整个民族的道德心弄没有了,哪有那么大本事?因为不信因果,道德的大厦没了牢固的基础,人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人自私的本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恻隐之心变得很稀薄了。
兰溪:被冤枉过就再也不救人了吗?好像一个怨妇说,因为被爱情伤过,所以以后不会再爱了。
净因法师:呵呵,感情和法律问题很不同,感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太微妙,变数也很多。感情没有导向,但法律是有导向的,道德也是有导向的。
兰溪:怎样评价中国的道德导向?
净因法师:太模糊,太空,太高,高到有点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是我们还不太承认这一点。中国人需要实实在在的道德导向,在承认人性自私的基础上,教人怎样自我修养。道德要以人为本。
兰溪:一位美国朋友在中国游历,回国前夕,问他对中国人的印象如何,他说:“当服务员的不知道自己是服务员,总感到自己是怀才不遇。人们好像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应该做什么??”
净因法师:道德就是每个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强调权利和享受,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职业、财富与人格、尊严挂钩,是道德沦落的根本原因。
兰溪:当救死扶伤的故事变成新闻,意味着,不救人是正常的事,而救人已经是很新鲜的事情了。
净因法师:道德不是高尚、抽象的问题,而是尽自己的本分。强者帮助弱者,是人类靠集体力量生存下来的原因。把伤者救起来,是做人的责任。现在的报道好像不救才是本分,救人是额外的责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