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炜:我们今天的阅读面临的危机在哪里?(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永远的经典  


  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度,如果是由精神萎缩的个体组成,最后还将很快衰落。看一个民族的力量和前途,最终要看这个民族的个体素质,看精神面貌。  


  像一座美好的城市一样,真正的经典也是长久不变的。一个地方的人钱多了,可是人的素质并没有比过去变得更好,而有可能变得更差。走到大街上即可以看到人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不可藏匿的。文明的族群让人有一种安全感,有一种生活的温暖和幸福。人们之间即便不认识,相互见了都会微笑点头。几乎每一个人见了路人都像见了朋友和亲戚一样,这是普遍的爱和温情。可是如果换了另一个野蛮的地方,这样做就会被疑为精神病患者。野蛮之地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厌恶,是提防和敌视。在这样的群体里生活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即便钱再多,被这样的群体包裹,也只能有一种恶劣的心情。  


  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度,如果是由精神萎缩的个体组成,最后还将很快衰落。看一个民族的力量和前途,最终要看这个民族的个体素质,看精神面貌。几十万人口的城市竟然找不到一个能读诗的人,找不到一个热爱经典的人;虽然读了中文系,可是从未热爱过自己的专业,说白了只是权谊之计。这样的族群是多么可悲多么危险。在这里文学哪里仅仅是一门专业,它显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力、对于美的追求力。  


  所以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力让自己与经典隔绝。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阅读最好的作品上,当然这里不完全是文学。即便是一个比较倔强的人,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被风气熏染和改造。有人认为流行的精神用不着过分警惕,它不是毒药。然而对一个真正的创造者和思想者来说,当代流行的观念与思潮还是难以回避。他们面临的东西就像风一样,一夜之间吹遍大地,具有着强大的摧毁力。我曾在一篇文章上加了一个标题:“风会试着摧毁你”。因为人要经受不自觉的吹拂,在八面来风之中,人要抵御非常困难。  


  让我们恢复到过去的那种感动里面去,这是一种巨大的享受。经典一旦再次将你吸引,这种幸福也就来临了。人到中年,读了那么多国外的、当代的、过去的所谓名著,充满了阅读体验,什么样的感动和失望都经历了,可是再读二十多岁时的一些名篇名著,竟然无法放得下,忘记了一切。那种感受没法交流,只能靠个人去体悟——比如说又一次进入了作家所描述的童年,那片草原,进入了他的乡村,他的天籁,他的故事。作为一个异族人,我们完全能够感受,感受那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隔遥远的生命。那真是没法说出来的复杂感情。因为文字不能把一切规定好,要靠阅读中对文字的还原,它会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变得美不胜收,深不见底。  


  这种阅读唤起了我们强大的冲动:保护美好生命和美好自然的那种强烈愿望。原来精神是这样作用于生活的,艺术是这样作用于生命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面对着破烂的山河,被烟雾遮罩的星空,实在是心灵变质的缘故。人的心地变坏,土地才变坏。而今再也没有躺在絮絮叨叨的外祖母身边的童年,没有河边白沙上的仰卧,没有故事和篝火,没有了一切的童话。这样美好的生存环境是怎样丧失的?追问中有一种愤怒,有一种恨,有一种为保护这样的环境去奋斗的单纯心冲动心。作为一个中年人,这不是很可贵吗?  


  我们再次发现,那些经典的美是经过千百年确立、筛选和检验的,它们恒久不变。大学课堂上,有人一直要求推荐中国的经典,于是就一次次说到了“屈李杜苏”和诸子百家,说到了鲁迅等。他们很失望,说原以为会推荐多么生僻的、让人眼前一亮的闻所未闻的作家作品。这怎么可能。经过漫长的时间筛选出来的那种经典作家,我们无法遗忘。这就像阅读外国经典,不可能略过英雄史诗,还要提到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和歌德他们一样。它们是在更大的时空坐标里确立的。我们无法与之隔离。我们如果整天埋在一些娱乐的文字垃圾里,生活就将变成垃圾。  


  相对寂寞的角落  


  我们要从小培育自己的倔强意识,训练一双执拗的慧眼,勇于怀疑,独自注视那些沉默的角落,从一些相对寂寞的角色身上发现什么。这是最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  


  文学经典来自积累,来自当代作家的不懈努力。这就好比说,所有的古代经典,都是从他们所经历的那个“当代”之中产生的。离开了那个活鲜的“当代”,也就没有了创造的生命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抓住每一个“当代”,也就抓住了一切。可困难的是,我们往往没有辨别当代杰作的能力。深奥的艺术离我们太近,我们或许无法鉴别。  


  所以我们判断的尺度只好放大和延长,以几十年和上百年来讨论。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要盯住当代,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两眼闭上。这时候最需要的还是我们的敏锐判断,从中发现那些真正的优异者。就像任何时代都有低劣和平庸一样,卓尔不群的声音总是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倾听、如何捕捉这些声音。一般来说他们会在相对寂寞的角落,而不会站在热闹的通衢大道上。当发现了你喜欢的作家,你的确喜欢,的确被他打动,被他的语言方式所打动,被他的内容、被他的精神力道所打动,那就跟踪阅读吧。  


  这种阅读其实就是一次相伴行走,说不定还是走向经典的一个过程。我们心目中的经典作家是生活在另一个时空里的,他与我们今天面对的许多问题有的相同,有的相差巨大。我们有许多当代感触、见解和分析,也只有从同一个时代的灵魂中去印证,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作家今年五六十岁,和我们同时生活在一个所谓的“改革开放”的当下,他面临的全部欢乐和烦恼跟我们相似,那么他的精神面貌如何?这对我们的参考力和求知心好奇心诱惑会大一些。时下的全部问题,他的答案是什么?他焕发了怎样浪漫的想象?他的评说、责难、感慨,所有的一切都构成了一次当代人性的抽样检查,这当然是有趣的。  


  事实上,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的确会有不同凡响的灵魂。我们的仔细寻找不会空手而归,而必定要被强大的分析力、逻辑力量和求证心情所打动,为那种完美的想象和表达所折服。我们觉得能够和他们一起走在当代,毕竟还是有幸和自豪的。当然,这些杰出的人物也许不为大众所喜欢,但实在是不可多得。我们这儿角落太多,角色太多,其中就有需要我们挖掘和寻找的对象。这些人不会尖叫,不屑于表演,与时髦的媒体分处两厢,但的确是时代的智慧和良心。  


  茫茫人海,一个千寻不得的人物走到我们面前,我们却不认识他。梵高当年一幅画都卖不掉,吃饭都成问题,缺少朋友,也缺少爱情。这就是他,一个痛苦的生命,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命运。一切都是因为时间的吝啬,它藏匿的隐秘不给予我们,让我们无从判断。对于艺术和思想的误解从来都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于这些方面,我们一定不可轻易相信大街上的话,不要相信那些流布在风中的嚎叫。我们要从小培育自己的倔强意识,训练一双执拗的慧眼,勇于怀疑,独自注视那些沉默的角落,从一些相对寂寞的角色身上发现什么。这是最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  


  某一个人的文字把我们打动了,我们在心里给他留下了一个位置,那是我们隐秘的贮藏。某一天你遇到了这个人,或许非常失望:讷于言且不敏于行,相当平凡。进一步相处,又发现这个人性格不好喜怒无常。但你还是忍住了,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某一年他的某一篇文字深深地拨动过你的心灵。你认为自己没有理由对这样的一个人过分挑剔。  


  是的,这样的经历太少了,我们需要珍惜。如果创造经典的某位今天活着该是多么好,让我们看看他、听听他的声音,向他倾诉这个时代的故事。可惜这只是一个梦想。我们愿意偏执地认为:某些文字的创造者要多完美有多完美,他们没有缺陷,他们的名字就是完美的代名词。  


  人生总有一些机会,它们似乎可以抓住。每一个年龄段对于美的领悟能力和热爱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说我每天多忙,哪有时间阅读。有的人罗列了自己的一天,这其中唯独没有阅读的记录。那些在生活中挣扎、贫困甚至是处于饥饿中的人,当然不能奢望总是有一杯茶一本书。可是我们同时又知道,最美好感人的书籍,更多的时候并不属于那些生活非常优越的人,而是属于痛苦不安的、在生活中挣扎的人。所有的杰作、所有伟大的灵魂,都特别体恤弱小和不幸,与愤怒不平的心跳正好节拍相合。(来源:光明日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