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守住民族文化这道万里长城(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
文化是国本,是民族之根,必须强化。为此,我们需要从战略层面来守住民族文化这道长城,需要正确把握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在此,我贡献一些比较肤浅的思考,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第一,向世界提供中国式的社会发展模式。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借助于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媒体,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博弈、会通,将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在我看来,这场博弈归根到底是中国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
近百年来,西方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的社会发展模式,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文化格局,这是相当不正常的。世界文化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从而使人类文明更为灿烂。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责任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最近几年,美国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并且殃及全世界,包括美国学者在内的各国经济学家都意识到美国文化出了问题。与此相反,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的古老文明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的重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等,正在成为热门学问。中国人没有走欧美的道路,但却取得了成功,如果我们能从文化上总结出东方式的社会发展模式,那将是中国对于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
第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是并行不悖的两个体系。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历久弥新,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近百年来由于时势变迁,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与我们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我们有必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
第三,增强文化向心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猛然发现,我们与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很大。人们还把经济上的落差等同于文化上的落差,进而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在各个领域模仿西方。我们用西方人的思维和学科体系解读或者重构我们的固有文化,遇到格格不入之处,就批评我们落后、不科学。在生活方式上,更是奋力追赶西方时髦。在我们日复一日用西方文化改变自己文化基因的同时,在所谓“文化多元”的口号下,我们的信仰、文化认同五光十色,而以认同西方为大宗,正如香港媒体所批评的:“唯西方马首是瞻,唯西人所言极是,唯西例为理政之所循。从学界到商圈,从官府到民间,都在迷失自己,症结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因此,当务之急是,我们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价值,紧密集合在本位文化的大旗之下。
此外,还要提升国民素质,树立民族形象。最近几十年,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教育相对滞后,人的素质跟不上。许多富人出国旅游,由于缺乏教养,不知礼仪,只会大把撒钱,外界观感普遍不好,由此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形象。有些西方媒体借机抹黑中国,对我们的后续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能否重塑自己的民族形象,决定着我们未来能走多远。
(根据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
本报记者 蒋廷玉
坛主小传 彭林,江苏无锡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研究,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礼乐人生》等。
延伸阅读
美国“不战而胜”
靠的是文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首脑会谈,提出要“和平竞赛”。双方商定,首先各自在对方的首都办一个展览。苏联人到美国办了一个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当时苏联在这一领域的水平高于美国。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一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
之后,两国进一步展开民间“文化交流”,美国的“文化使者”深入到苏联家庭开party,舞跳得很开放,苏联的年轻人沉溺于此,不能自拔。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你到底要什么》,描述的就是美苏两国文化交流下的苏联青年人。尼克松写过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战争要靠武器,“不战而胜”靠的则是文化。苏联被颠覆,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苏联青年一代的价值体系被颠覆,转而认同美国文化。人们常说文化是软实力,其实软实力并不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