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儒家伦理与当代学校德育(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际儒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⑷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人无信不立 
  家无信不睦 
  业无信不兴 
  国无信不宁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文明,而且具有普世性。人们若不能"言而有信",市场经济何以良性运行,社会难有和谐。 


  有关的管理制度,建立信誉档案等等,都是需要的。最最重要的是"信"的教育,是国民"信"意识的提升。 


   ⑸"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的做人。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明礼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法从礼生。 


  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礼之用和为贵"。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富而好礼","仓廪实而知礼义",建设小康社会,呼唤礼 。旧礼已废,新礼未立,必生乱象。"礼崩乐坏",必须"克己复礼"。行礼,重在"明礼",要知道"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重视"礼"的教育和建设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今中国,从来没有离开过"礼"。而今,国人对于"礼"要继承与开新,研究"新习俗"演化"新礼仪",再现"礼仪之邦"。 


   ⑹"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义,是"应当"、"合理"、"善"、"美"。"义者,宜也"。 


  义,是人生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正气,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义,是价值观。在义与利面前,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  


  义,是利他奉献。义举行善,无私奉献。 


  义,是一种道德境界,高尚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就是"义"的教育。 


   ⑺"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廉,是"吏德"、"仕者之德",不恶不贪、立身清白为廉洁。"廉"是为官之本。廉洁成风,国泰民安;贪污盛行,民不聊生。廉是"为官之宝"。廉洁之官被尊为"清官",不廉之吏是"贪官污吏"。" 


  反腐倡廉,在于养廉,"以廉克贪"。养廉,是培养吏德之要、是治吏之举。倡廉对上严,惩贪先治官;"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正百官以正万民","正己匡业"。反腐倡廉,在于惩贪,"依法治贪"。 


  养廉,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廉,是公民的一种道德素质,这种道德素质要从小培养。中国有着优良的廉洁教育传统,在一些童蒙读物和家训中,把勤劳俭朴的教育作为廉洁教育的基础。认为,勤劳知节俭,俭朴生清廉。廉以勤为本,勤俭立清廉。北宋贾昌朝诫子孙"清廉为最";北宋包拯以石碑训子孙"为官清廉";北宋欧阳修之母教子学父"为官清廉",成为历史佳话;南宋陆游教子为官要清廉自守,"勿贪求","一钱亦分明,一钱不妄取"。这种早期教育,对一代代国人形成勤俭、廉洁的美德,起了直接的作用。可见,倡廉反腐也要"从娃娃抓起"。香港廉政公署从1974年至今,连续20余年坚持给中小学生编写德育教科书,进行以廉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已经收到举世公认的教育效果。这一经验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⑻"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耻辱,"耻,辱也"。 


      耻、知耻,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耻,是一种道德心理,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道德判断,它既是个体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有为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知耻近乎勇"。 


  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人,容易成为无恶不做的无耻之徒。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无)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要学会做人,必须从知耻开始;社会"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以上对"八德"内涵的粗浅解读,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孝是道德情感基础,耻是道德心理机制,忠是道德责任,义是道德境界,礼是道德行为,诚、信、廉三德,是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八德,在个体品德结构中的地位与价值,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2004年以后,在教育实践中,又将"八德"扩展为"十德",增加了"勤"与"宽",这两种美德对于当下独生子女一代,尤其重要。 


  按照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对"十德"教育的布局做出了设计: 


  小学阶段,进行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阶段,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 


  经过12年左右的连续教育,每个学生若能在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这十种美德上面有所修炼与成长,就为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国人、中国公民以至国之栋梁,奠定了基础。就为整个社会和国家,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扎下了根基。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上了基石。 


  模式 


  大致确定目标和内容之后,探讨教育过程的有效模式。首先是教育载体---文以载道,其次是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再次是个体道德内化--读、抄、做、写、评。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有效的教化模式。15年来的教育实验,逐步形成了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架构的中华美德教育模式。 


  经典文化。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本着"因人施教,因教取材"的原则,在经典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做了整体设计:小学低年级主要是"童蒙"和《家训》,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适当增选《论语》、《大学》中有关章句。高中阶段,以选讲"四书"为主。 


  在教育实验过程中,不同地区和学校,都有因地制宜的设计。2003年,北京市朝阳区编辑《论语类编100句》。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河西区,先后编辑《论语八德》、《论语十德》,以德目为纲,编辑《论语》中的相关章句。山东省莱西市编辑了"四书选读"。2009年由国际儒联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拼音插图本《儿童论语一百句》,是经过北京地区100余所学校适用两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插图都是小学生绘画的,表明儿童对《论语》章句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当然,经典文化教育,不只局限于"文本",还有语言、文字、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绘画、工艺、茶道、武术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产品",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置身其中,必能加快道德成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