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殷墟发掘八十年 面对挑战的中国特色考古学(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

    河南安阳小屯村。入夏的洹河高柳夹堤、水势滂湃,在洹河南岸的“水湾之澳”中,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平阔无垠。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国都迁于殷地,至纣王帝辛覆灭沦为废墟,历八代十二王二百五十余年。殷墟成为商人在这片黄土地上重重烙下的历史之印。

    19世纪末,一束光芒从历史风沙层层掩埋着的殷墟中投射出来——甲骨文被偶然发现,震惊世人。起初,甲骨在古董商贩间流转,后经罗振玉等学者多方探求,将甲骨出土地点锁定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此,殷墟遗址始为天下所知。如今,董作宾用甲骨文缀合而成的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镌刻于殷墟博物馆入口处,状景融情、意境深远,成为人们领略殷墟遗珍的先导。

    1928年,傅斯年被任命为当时“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代理所长,游历欧洲受西学熏染的他一改博古学家“躺在安乐椅上”研究的作派,上任伊始便响亮地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并派董作宾赴安阳实地调查。

    1928年10月13日,历史屏息凝视,在董作宾带领下,殷墟开始试掘,在18天的发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余片及铜、陶、骨、蚌等若干——一个有别于传统史学与金石学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时代由此开创。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的李济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并于1929年春主持殷墟第二次发掘,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发掘。

    自1928年试掘至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研究院”共对殷墟进行过15次发掘;从1950年至今,新中国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社科院又相继对殷墟进行发掘,几未中断。董作宾、李济、梁思永、夏鼐、郭宝钧、尹达……这些在不同历史年代主持或参与殷墟发掘的学者,走出书斋,用探铲和镐头使隐没于历史文献的“北冢殷墟”在3000年后重新变得清晰、生动起来。

    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考古队员在一处编号为YH127的窖穴中发现了形状规整、数量庞大、积叠有序的甲骨,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2001年王宇信诸先生赴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抄录下发掘当时潘慤写给董作宾、李济和梁思永的书信:“新获龟甲之完整,诚自有甲骨文发现以来未尝有也。且为数之夥,殆无法估计。……同人日夜工作,……夜即坐守坑旁,毫无倦怠,精神上至为兴奋。生虽未能参加工作,然亦过度狂喜,竟亦两夜未眠矣。”考古队员亢奋情态跃然纸上。

    八十载栉风沐雨,西方先进学术方法在殷墟考古学者的孜孜求索中焕发出光彩。殷墟发掘写下璀璨编年史:1931年,国内首次将地层学原理应用于高楼庄后冈发掘,厘清了殷代、龙山和仰韶文化发展序列;1934年至1935年,侯家庄西北冈商王陵区被发现,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轰动学界;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保存完好,极富学术价值;2000年,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6年,殷墟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八十载砥砺前行,殷墟发掘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这八十年是殷墟考古工作在摸索、探索、总结和创造中前进的八十年。可以肯定地说,如今的中国考古特别是殷墟考古已是世界考古学的中心。”谈起殷墟考古之路,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感慨系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