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榕城唱响“中国流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现在我们的作品与观众往往是有距离的,要研究群众的审美,想方设法缩短与群众的距离,要善于发掘在现实生活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才能引起共鸣,得到百姓的认可。”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 


    中国歌剧节落幕 


    《土楼》等5剧目获得优秀剧目奖 


    历时近一个月的首届中国歌剧节今晚在福州落幕。福建大剧院举行的闭幕仪式上,欢歌如酒,掌声如潮,歌剧节的各大奖项最终在这里揭晓。 


    经过25天的角逐,来自全国的14台参赛歌剧让福州的观众大饱眼福。最终福建省歌舞剧院的《土楼》、中国歌剧院的《红河谷》、天津歌剧院的《原野》、北京润禾弘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原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青春之歌》获得优秀剧目奖;辽宁歌剧院的《远方的胡杨》等4个剧目获得剧目奖;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洪湖赤卫队》、中央歌剧院的《汤豪塞》获得优秀演出奖;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二黑结婚》等3个剧目获得演出奖;中国歌剧院《红河谷》中的丹珠的扮演者殷秀梅、中央歌剧院《汤豪塞》中汤豪塞的扮演者理查德·伯克利·斯蒂尔等22名演员获得优秀表演奖;《小二黑结婚》的编剧、作曲以及《洪湖赤卫队》的编剧、作曲群体获得特别荣誉奖;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的郑小瑛、中央音乐学院的郭淑珍获得特别奖。 


    在今晚的闭幕仪式上,参赛的14台歌剧以经典选段的形式在舞台上重现。浓缩了60多年中国歌剧的精髓,浓缩了25天参赛剧目的精华,精彩绝伦的闭幕晚会使得首届中国歌剧节达到最后的高潮。 


    浓缩中国歌剧历程 


    初冬时节,榕城福州依旧暖意融融。从11月6日至月底在这里举行的首届中国歌剧节,16台剧目齐聚一堂,名家云集,精品荟萃,中国歌剧第一次如此隆重地集体接受观众的“检阅”。 


    “歌剧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百余年来,中国歌剧一方面主动学习外国经典歌剧在音乐创作、声乐训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一方面坚持从中国民歌、戏曲等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这样说。 


    1945年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歌剧开始走上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产生了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歌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创作的《原野》,成为当代中国歌剧的巅峰之作。进入新世纪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下,中国歌剧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歌剧《司马迁》、《悲怆的黎明》、《红河谷》在国内外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本届中国歌剧节上,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三代“韩英”聚首唱响了《洪湖赤卫队》。曾经征服了欧美观众的歌剧《原野》来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携《紫藤花》、《茶花女》两部大戏来了;大气磅礴的《红河谷》来了;柔情温暖的《土楼》来了……它们塑造的舞台形象,向观众展示着中国歌剧前行的足迹;它们奏响的丰富旋律,让人们触摸到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 

 
    探索艺术发展道路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同时,歌剧艺术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尽管近几年的创作与演出呈现出“井喷”的状态,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原创歌剧,但观众少、精品少、传唱的旋律少,依然是当前中国歌剧发展面临的难题。 


   “现在我们的作品与观众往往是有距离的,要研究群众的审美,想方设法缩短与群众的距离,要善于发掘在现实生活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才能引起共鸣,得到百姓的认可。”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总政歌剧团原团长王祖皆强调说,“这是一个关乎歌剧艺术生死存亡的问题。” 


    作曲家刘振球认为,探索民族化的歌剧形式,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当务之急。湖北歌剧舞剧院院长梅昌盛也提出,在语言和音乐的融合上,中国歌剧必须探索一条自己的路。王祖皆对此表示,要创作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剧。 


    所幸的是,聚首首届中国歌剧节的剧目,让我们看到了它们正在沿着正确的道路在探索、在前行。《红河谷》扑面而来的雪域风情,《远方的胡杨》里真纯高远的新疆色彩,《花儿与少年》里浓郁的西北风,《土楼》里刚柔相济的客家情怀,让人们对歌剧的“中国气派”有了切身的感受,更不用说几十年来脍炙人口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了。 


    歌剧普及的问题也屡屡被业界提出。高票价如同高门槛,将许多观众挡在了歌剧的门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表示,要让歌剧走向大众,一要加大歌剧艺术的普及,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有保证;二要创作更多观众喜爱的作品,顾及观众的接受程度。这样才能加大传播力度。王祖皆也认为,如果去剧院看歌剧的成本居高不下,那么观众很可能被更容易接触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用水平赢掌声 到基层找知音 


    中国歌剧正在探索中前行。而首届中国歌剧节的举办,让人体会到了这种探索的价值,看到了歌剧繁荣发展的希望。 


    从11月6日开幕那天开始,福州就成了一座“歌剧之城”。人们纷纷奔向剧场,去欣赏《青春之歌》的朝气、《娥加美》的传奇、《小二黑结婚》的曲折、《茶花女》的控诉、《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抱憾……二十多天的歌剧节即将闭幕,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内心充满感慨与喜悦。他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几个想不到:之前是担心福州的观众少,怕冷场,没想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本来还担心观众的欣赏水平有限,怕与演员互动不起来,没想到掌声不断、场面热烈,谢幕时,不时出现全场起立、要求加演的情形。 


    福建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认为,首届歌剧节水平之高,内容之精彩,反响之热烈,足以在福州培养起一批歌剧迷。 


    11月14日,中国歌剧节的歌剧音乐会展演小分队来到福州市马尾区中国国际钢铁制品有限公司演出,当脍炙人口的《洪湖水浪打浪》音乐响起时,观众都异口同声地唱了出来。除了进厂区为群众义演,首届中国歌剧节还把4个主赛场中的两个安排在离福州市中心20多公里的马尾区马江剧场和长乐市人民会堂。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在长乐人民会堂的两场演出,观众反应就异常热烈。为满足观众欣赏需求,各艺术表演院团在演出现场还由主创人员讲解歌剧艺术结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举办歌剧海报、服装、舞美模型展览,让歌剧离普通观众不再遥远。歌剧《土楼》的女主角、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说,很高兴走进基层为大家演出,这是文艺工作者下基层、接地气的学习机会。 


    只要水平高,不愁没观众;真心下基层,不怕没知音。这就是首届中国歌剧节带给我们的启示。(记者 高建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