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这是与“结绳而治”同时的文字(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早报记者 江村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系辞下》曾这样描述中国文字发明前古人的记事方法。针对近年陆续在山东昌乐古文化遗址上发现的近百块刻有文字的神秘骨头,中国古文字研究权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宇信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鉴定,他认为这批骨刻文字属于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的遗物,比商代甲骨文早1000多年,“就是与结绳而治、刻木记事同时代出现的文字,虽不是最早的中国古文字,但却是中国古文字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文化价值依然是巨大的。”

介于大汶口文化与甲骨文之间

早在2004年, 山东昌乐县一位收藏爱好者在昌乐县袁家庄及其附近的纪台等古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当地老百姓翻地挖出的大型牛肩胛骨,当时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农具,带回家洗净后,发现上面有刻画的字,凭多年收藏经验,该收藏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文字,意义非常重大,于是开始收集这些刻有文字的骨头。2005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凤君教授受邀开始对这些骨头进行研究,他认为这批骨头如果是从古文化遗址上收集来的,应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遗物。

“当时认定这些刻画应该是文字,主要根据是:一、这批刻画的字符比较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二、这些刻画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三、这些刻画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四、近几年在昌乐县周围的邹平、桓台、寿光等地,以及江苏高邮和陕西西安等都已发现过早期文字,遗憾的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刘凤君说。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仔细鉴定和综合分析,刘凤君最终认定这批骨刻文的大体年代是山东龙山文化中晚期,骨头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还有一部分是鹿骨和象骨,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刘凤君推断其年代的根据来自于典型器物的年代和刻字骨头的石化程度。他认为,这批字的造型特点介于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与商代甲骨文之间,特别是这些字有一些近似微刻,这和同时期良渚文化玉器微线雕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非中国最早刻画文字

甲骨文也有很多出现在动物骨骼上,而这些骨刻文与殷墟甲骨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前不久参与这批骨刻文鉴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宇信说:“经过综合分析,我认为这批刻字的骨头和安阳殷墟占卜甲骨文有着很大的不同,上面完全没有烧灼的痕迹,人工刻画特点和石化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认定并非用于占卜。”至于文字的内容,王宇信表示还在研究之中。

刘凤君教授则认为这些文字应当是一批记事文字,他为此多次去出土过骨刻文字的遗址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邹平、桓台和寿光等地都曾出土过类似的骨刻文字,只是没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因此认为昌乐袁家庄和周围的纪台遗址出土的骨刻文字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对于这些骨刻文是不是中国最早文字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宇信给予了否定。他表示,这几年来随着考古的深入,陆续发现过一些早于殷墟甲骨文的图画形文字,最早的其实是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龟甲刻画符号,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世界上已知与文字可能有关的符号中最早的。此外,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原始刻画文字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陶器上也有原始刻画文字,1992年在山东邹平丁公村龙山文化遗址曾发现丁公陶文,共5竖行11字;而高邮龙虬庄陶文距今也达四五千年,其构字已有象形、会意、指事等,一些专家甚至认为龙虬庄陶文“可能为甲骨文的来源之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