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被“标签化”的实用主义逻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今夏,人大国学院不再独行。6月25日,武汉大学国学院揭牌;6月27日,“非凡财富名家讲座国学季”在京启动;6月29日,北京大学儒学院成立;7月7日,朔州举行大型公益晨诵国学经典活动;7月17日,乌鲁木齐图书馆将开办暑期免费国学班……而今年高考中有学生用骈体文写作获满分的新闻,也让“国学”再次成为今夏的关键词。(7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国学作为“标签”的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马相武认为,近年来,国学研究创新没有什么突破,没出来多少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国学在慢慢地商业化,“对国学的认识和利用,还有很多混乱的地方。有些高校把国学当标签,当做一个招揽生源招揽商界的手段”。 

这样的看法,让笔者想到了钱文忠先生的观点:现如今,国学已经成了消费对象,很多高校开设的国学班,收费比MBA班还要高。两者相比较,不由得让人产生困惑:被“标签化”的国学热,还是公众和社会所期待中的“国学热”吗? 

在“国学热”被批虚火旺盛的当下,在笔者看来,尤有理性反思的必要。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国学热”,不但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而且官方和民间齐上阵,仿佛间,国学复兴的时刻到来了。但是,其中隐藏着一种可怕的倾向:以利益来衡量国学,以商业和功利的逻辑来推动国学——国学已经成了消费对象。 

君不见,那些具有经济头脑的人和机构把“国学热”当成发财的契机和获取丰厚利润的商机。不少高校大办国学班、民间大办“读经”私塾,尽管没有人敢说这些都是为了谋取利益,但是,其中相当的一部分机构和人士都是冲着金钱去的,却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何来许多名牌大学办的“国学班”纷纷把学员定在老板、总裁身上,而平均一天的也学费高至千元以上,你说这是在普及国学还是在以国学的名义发财呢?这里的国学不就是消费品的体现吗? 

进一步说,国学被“标签化”现象在一些地方政府身上更有着明显的表现。不少地方往往打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实,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尽管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学热,但是打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行发财致富之实,则是有目共睹的吧?把国学当成消费品也是明显的行事特征吧?正如有关人士批评的那样:在这出剧里,文化不过是一个连配角都算不上,但又必不可少的道具,经济发展才是真正主角。 

国学不仅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认同。但是,当国学成为被裹胁的消费品时,当国学被“标签化”时,你能指望产生文化认同吗? 

国学被“标签化”现象之下,避免国学热的庸俗化、浅薄化、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就成为一个课题。要知道,国学的本质是经世致用之学、生命之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学。也就是说,国学的传习与弘扬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模仿,而是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内化为一种自身信仰与理念,做到知行合一。正如古人所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国学被“标签化”现象之下,社会必须对国学成了大众的娱乐、成了发财的产业和富人的“装饰品”等现象进行反思和纠偏,否则,在国学看似繁荣的背后,实际上则抽空了国学固本的土壤。因此,国学被“标签化”现象不仅仅是个文化命题,更是社会学命题。也就是说,国学被“标签化”是国学“空心化”的折射,应正视国学被“标签化”背后的实用主义逻辑蔓延。 (作者:朱四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