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余秋雨:一直过着专注的创作生活 老婆是领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香港《文汇报》6日刊发署名李卓贤的文章,笔者访问了知名作家余秋雨,收录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对文化发展的期待。

  以下是该文:

  无论你读不读书,也不能否认余秋雨是今天中国最多新闻的文化人之一。有人指他是中国文人首富,有人称誉他是二十世纪最好散文家,当然,也有人说他作品多“硬伤”,有人声言要翻他文革旧帐,甚至有人向往和他一夜情。  

  因缘访问了这位知名作家。我们少不得喜欢流言蜚语,期待争议的人物错说什么,窥见浮士德或者米迦勒,可到了最后,谁也没有看见真实的谁,我们不过看见了自己。

  最近香港秋雨欲来。余秋雨却早了半步。

  除了应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科之邀,出任该校客座教授,在校期间授课与讲座,这位中国现今最有争议的杂文作者,还参与了文汇报60周年征文比赛的评审工作。正当一大群以《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为阅读指标、课堂教材、文化宝典、挑战对象的读者,希望见到他站在颁奖台,记者有幸好整以暇,和作家做了访谈对话。

  虽然接下浸会大学的邀请,其实余秋雨早已退出学院。自从他在八十年代后期请辞了23次,退出了正院长的高位,脚步从西北万里黄沙开始,眼光含泪流露中国文化的悲伤,都不曾回到那些行政文件中。

  余秋雨现时在上海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负责上海余秋雨文化教育基金,弘扬中国文化;一是透过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做文化工作。为实现东西文化的契合,他邀请了香港名导关锦鹏,做一个中国戏曲的音乐剧,尝试把西方百老汇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戏剧结合在一起,重建中国文化。

  余秋雨说:“我想首先要有作品,这是我经常强调的一点,再不能说大路的概念,要做一些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音乐、会话、电影、小说,它们就是要让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人喜欢,喜欢以后慢慢的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建的可能。”

  余秋雨认为,作品一定要令现代人买票去看,通过文化产业,就可以解决当代化和国际化的问题。“可是中国人都有一个老毛病,就是总喜欢在老毛病上重复讨论,不要说外国人了,连自己国家的民众也不会听你们的讨论会。”

  “读者不理你,创作者也不理你,因为别人想的都是怎样做一个当代人喜欢的作品,让国际喜欢,也明白让外国喜欢,不能老是重复中国自己的符号。你看,现在美国都拍《功夫熊猫》还有《花木兰》,他们做出的中国符号更有生命力嘛。” 

  谈作品,余秋雨指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讨论,但讨论太多就于事无用。以吴宇森《赤壁》为例,可以讨论怎样代表文化,或者观众喜欢甚么等等,但谈论应该要有多少现代的,多少传统的,那就是白讨论。

  那么于丹在百家讲坛作品呢?“这个又有点不一样,于丹的不是作品;如果不是作品,再讨论又有点意义不大。”

  “二十一世纪其实是个人文作品的时期。因为可以有很好的音乐会,很好的图像,很好的电影。然而这作品好与坏,与大讨论其实没有关系。因为他的方法也可以写出好作品,你的思路也能写出好作品,艺术没有对错,只有好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方法,不过有些就有点极端。比方说有人会掏出经典作新解,韩寒会骂巴金冰心。 

  “偏重于哪种观念,都能作出好作品。但是讨论过去的作品好坏,意义其实不大。因为他过去与你的时代不太一样,他们兵荒马乱,能坐下来好好写作的时间不长,能看的作品不多,我们不能对他们太挑剔。”

  “因为我们要求的太高,也生活在老一代的阴影之下。其实我们仍在找自己的创作,也不要老是去看人家的家谱:爸爸是怎样,做错了什么,然后去批评他爸爸怎样做错。我们面对的应该是现在的生活,创作今天当下的美。”

  树大自然招风,名家自然多人批评。单从文学和阅读来看,有读者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值得一读,但过一段日子,或者成年后读他的作品,就觉得不行,甚至觉得那是矫情,引伸出来的,自然是针对性的批评。

  余秋雨对批评是这样看的:“每个人做创作都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论。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最大区别,就是外国作家比较自我专注创作,中国作家呢,就一定会探出头来看人家怎样说,非常在乎人家的说法。” 

  “在乎就麻烦了,以后的创作等如回答了别人,这样就不再是自己了。”这几年的经验,教余秋雨以后不太管其它人的想法。 

  和大小场合一样,余秋雨强调自己没有手机、没有上网、没有订报纸、不用计算机、没有妻子以外的领导、没法听到人家的评论。他一直过着专注的创作生活。

  那就奇怪,一个人如果这么与世隔绝,为什么可以这么关心四川地震,甚至含泪劝告灾民?谈到这里就神,原来余秋雨家里装有接收器,可以看到外国、香港、台湾的电视剧和新闻。事实证明,他单看电视,知道的东西也比每天读报爬网站的朋友还要多。 

  “其实我只要很本质的东西,花的时间不太多,很多朋友看重复的东西,结果他们反而了解得不清楚,被太多的文化垃圾包围了。”

  余秋雨曾自我诘问,为甚么孔孟比现代人伟大?就是因为他们看的垃圾很少。余秋雨认为,伟大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问更多自然,问更多生命。所以才选择放弃官位和教职,出走敦煌与酒泉。

  可是一个不上网、不订报纸、没有手机的作家竟然有一个BLOG。据说BLOG的主人“余秋雨”会删除反对意见,贴上各家赞美言辞。“这个东西我自己没有做啊。这是一个叫读书俱乐部的两个女孩子做的。所以这个一定不好。”

  “我没有看过,也没法打开。那两个女孩是好心,把一些材料发进去,但我自己是完全不看的,因为我觉得它不重要。”

  也就是说会闭关修炼,修炼什么呢?余秋雨最近正在写一本叫《寻觅中华》的作品。这是一本关于中华文化的书,似乎是余秋雨的文化心得,那是他心目中的新中国文学史,不一样的屈原,不一样的李白。“对创作人来说,好的东西应该关注,但不要关注太多,就会跟风嘛。”

  “《文化苦旅》是随着我心中所想。一个人在西北的沙漠慢慢的走。当时文革以后,全中国都要摆脱中国文化,全都要出国留洋了。但我想的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没那么糟,但我忽然一个人在沙漠慢慢的走,这可能是破碎的情怀。而我对那种知识的情怀与尊重,现在守护了三十年。”

  总的来说,余秋雨认为自己是一个人专注地思考文化和生命的事情,讨论的对象只有他的领导──老婆。用他的说话是,“文化界的事情我不关注,不过是在你骂我我骂你。就像香港的艺人你爱我我爱你一样。”

  “遇到四川的地震,我想的是人类将如何面对灾难,在某些珍贵的精神里面,有没有一些东西是过时。我经常像傻瓜那样转来转去,和太太想这些问题,我却觉得很有意思。我想,中国文化可以到今天,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当然不是那个皇帝把这个皇帝害了,这个弟弟把那个哥哥杀了。应该有更珍贵的东西,可以令中国文化延续下来。”

  公关小姐打开门,一个漂亮的女孩,一条花花的裙子,拿着一本待签的《文化苦旅》,让我们知道,文化对话结束了,余秋雨终究要应付房间外的非思考工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