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年轻人“提笔忘字”为哪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最新发布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数字出版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手机出版营业收入超过传统网络游戏。新型数字出版业的火热,一方面值得欣喜,另一方面也带给我冷静的思考:传统图书出版业在冲击之下,是否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阅读习惯、书写传统…… 
 
    有个笑话说,古时候一个私塾先生给学生上课,想教给学生怎样写“粪”这个字,可是提起笔来,却怎么也写不出来。冥思苦想,还是想不起来。私塾先生就自言自语地念叨说:“粪,粪……嘴边上的粪,怎么就不会写了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上课的学生哄堂大笑……笑话归笑话,我们大可不必太当真。但“提笔忘字”的情况却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笑不起来。


 
“提笔忘字”因为提笔太少?
 
    据媒体报道,由于频繁使用电脑、手机,加之阅读量减少,许多年轻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急剧下降,写错别字或者书写时记忆暂时“短路”的情况屡见不鲜。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一项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学生、公司白领,竟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在最新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现在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已很少,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提笔忘字”已趋向低龄化。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报道:“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称为“电脑失写症”,对于这种症状还有分析:由于在电脑和手机上敲字,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产生不了刺激作用,从而造成了失写现象。主要表现在电脑或手机的使用者由于长期连续地面对电脑手机打字,单调且重复的刺激造成了对大脑皮层的暂时性失忆。如对大量常用汉字的“失写”,手写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用错别字、网络语言或网络符号代替一般的文字,甚至提笔写字时首先想到的是简单的汉语拼音和各种代码等。
 
    我接触过许多学生家长,其中一位就深有感触地给我描述过,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小学书法课: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他们会从家里带来毛笔、墨汁,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汉字的书写笔画,向大家讲解如何起笔、运笔、顿笔、收笔,然后学生们就安安静静练习起来。夏天的午后,只听到窗外树上知了的叫声,还有翻动宣纸的声响。那是他最能静心坐下来练字的一段时间。可惜,在现在孩子的学校里,这样的书法课已经不见了。
 
    他描绘的美好也让我有些留恋和感慨。在中国文化里,识文断字被认为是文化人的一个标志,根据识字多少可以判定一个人文化水平有多高,能写一手漂亮字更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但如今面对“提笔忘字”的尴尬,我们该作何感想?仅仅归咎于电脑、手机新科技新媒体的发展,是否有失公允?识文断字的古人就没有“提笔忘字”的时候吗?如此想来,这又是一个涉及传承、发展、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话题了。


 
传承,总要找到最佳途径
 
    古人对于文字的诞生实际有很深的敬畏之情,认为那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就连造字的“仓颉”都被赋予与常人不同的外貌特征——他有四只眼睛。从结绳记事到毛笔书写,从毛笔到钢笔,再到如今冷落钢笔敲击键盘,我们的书写习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在每一次刷新的同时,我们又在承受着抛弃以往的痛苦。我们的书写习惯变得越来越实用,我们的对文化的认识却不能变得越来越浅薄!
 
    文字的载体,也经历着从甲骨、竹简到缣帛、纸张,再到显示屏的演变,其中的进步与便利自不必赘述。连靠文字吃饭的作家们也纷纷“换笔”,面对每天几万的文字量,不用电脑简直不可想象,只能打字打得不亦乐乎了。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而文字又有其自身的载体。载体的发展应该顺应其承载的客体发展,为客体的发展服务。在这种传承和发展中,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才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然而无奈的现实摆在眼前,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不少学校把写字训练归入“拓展型”课程,每周仅有一节课甚至取消。加之功课负担极重,学生恨不能写字如飞,还有几个人有心思去琢磨书法的魅力?
 
    倒是我认识的一位中国传媒大学老教授的做法更让人深思:每个寒暑假,她都会坚持让已跟父母定居国外的小孙子回国,专门请老师为其补习语文和中国文化课。她说:要让小孙子从小了解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即使在国外也不能荒废。比起苦学奥数、英文的大多数孩子来,这位老教授的做法更让我心生敬意。
 
    当我们对着电脑、手机完成大量阅读时,是否为少了信手勾画、随意在留白处写下感想而有些遗憾呢?当我们在阵阵键盘敲击声中写好报告、感受修改的便利时,是否为提笔忘字一惊、为没有了笔墨纸香而感到缺失呢?当我们习惯了每个汉字先以拼音的方式在头脑中出现,是否还能领略到书写笔触之下自然飘逸的审美和贯通古今的情感呢?

   
    发展,不一定要以传统的牺牲作为代价。文字或文化的传承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文化教育还在继续,我们就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传统文化消失。如何保持对传统文字、文化的景仰自豪之心,在“提笔忘字”与现代科技发展中,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张宇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