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四)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要么把死亡作为追求理想的工具,认为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多少痴情男女为爱殉情:梁山伯、祝英台化蝶而飞,罗密欧和朱丽叶相卧而死。要么把死亡作为一种灵魂的升华,把美赋予死亡本身而美化死亡。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悲剧而不是喜剧。有人认为三毛的自杀既是她对荷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留恋和无奈,更是她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华”的手段。她与荷西的结合是灵魂和肉体的最完美的结合,荷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荷西去了,她也去了,死亡便成为她必然的选择。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寄托、镶嵌在死亡身上,使死亡本身看起来如此美丽让人向往。在这里,美好的愿望便超越了痛苦的事实,反映了人们通过死亡来延伸美好愿望的心理期待。 
  从李庆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心目中的死亡观念散发着浓厚的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气息。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死亡,彰显、规定死亡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中国历史造就了如此众多千古流芳的仁人志士的原因。再一个,中国历史变革过程中的曲折和驳杂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在每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死亡观也往往处于现代和传统的交合中。由于个体生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主流文化中突出的是为“集体”而献身的英雄和烈士,这些人往往被神化以达到某种政治教化的目的。所以,中国人的死亡观念往往被赋予政治上的意义。还有,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的历史,在这座政治大山的高压下,个人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当他们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时候,于是把希望和理想更多地寄托于死亡身上,要么美化它,要么使之神秘化。所以说,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念的三大基本特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现代意义 
   
  人不可以选择是否死亡,因为死亡是人的可能性中最有可能的可能性。但人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死亡观念,一个没有死亡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鲁迅作品中阿Q的愚昧就在于他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自我意识。 
  任何历史不可能不影响现在,现实总是历史的延续、不可能不打上历史的烙印,就象人脱离了母体必然留下永久的疤痕一样。 
  死亡观也是这样。它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的人们忘记了死亡这把悬挂在自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再去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沉浸在金钱和欲望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所以一旦死亡之剑突然从头上掉下来的时候,他们是那样的措手不及,无可奈何。为什么贪官污吏只有到临死的时候才感到“上对不起高堂老母,下对不起黎民百姓”;为什么事业有成的大学教授、领导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点挫折就从高楼纵身一跃、一命归西;为什么号称“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同学之间有了点矛盾就拔刀相向,以死相逼;为什么少数党员干部先人去世以后要把葬礼搞得风光宏大,墓碑立得高又高,大吃大喝,锣鼓喧天,甚至借机敛财。这不仅是财富的无意义浪费,更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哲学是死亡的练习,哲学家就是为死亡准备的,哲学理论工作者应当为他们指点迷津,尽管我们的理论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和无能为力。我们的确需要一种声音,一种良知与理性的声音,一种迷途劝返的自我提醒的声音。这种声音洋溢着天国的温馨,为我们漫长的一生护航,使我们不至于沉沦和堕落,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如前所述,儒家的死亡观是人世的,它把死亡问题暂且搁置,要求人们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去忠、去孝、去悌、去友,通过立功、立德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从而超越死亡。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到了历史的关键路口,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去。党员干部更应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可是,有少数党员干部却在金钱和欲望的冲击下忘却了这一切。如自己都承认是玩权力、玩金钱、玩女人的“三玩”干部雷渊利;被老百姓戏称为“王坏种”的王怀忠;和一百多个女人上过床的张二江。他们已经完全抛弃了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也有人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无孝心,怕父母年老后成为自己的累赘,用金钱一次性买断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也有人对人已毫无诚信可言,“仁、义、礼、智、信”在他们身上已找不到任何影子。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多少人格和道德的楷模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抛妻子、别老母,长期扎根雪域高原,最后身死高山雪地的孔繁森;心里总是想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身患绝症,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郑培民;为了改革开放事业,“即使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深渊,我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朱锫基;背着妹妹上大学,感动了多少中国人的寒门学子洪战辉。他们不仅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死亡观的忠实践履者。 
  道家的死亡观是飘逸的、潇洒的。应该说道家更是一种容易被常人所接纳的平民死亡观。它要求人们不执著于生死、顺其自然,以一种安身立命、本真的态度来体验人生,寻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确,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可能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我们可以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社会的发展尽到自己能尽和应尽的责任。那么到临死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碌碌无为而羞愧,而是深切地感觉到:我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当然,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精华与糟粕的区分。儒家除了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外,还认同了另一条超越死亡的道路,那就是通过子子孙孙的香火延续、承继来实现祖宗未竟的价值追求,实现祖宗永生的愿望,从而光宗耀祖。所以,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其实,所谓的香火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细究起来。人类发展史上,断了香火的人不计其数。在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今天,如果我们还要刻意去延续所谓的香火,认为只有男孩才是传后人的做法肯定是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违背的。 
  总之,死亡是一种宿命,是每个人生命的“老家”。人生的经历千差万别,而死亡却把我们绝对统一起来。面对死亡这条不归之路,我们曾经犹豫、彷徨,因为没有更多权威的点化,也没有过来者的引导。一切只有靠我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于丹教授说得好:儒家给了我们立根的土地,道家给了我们飞翔的天空。让我们在思考死亡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善待人生,让我们的心灵在另一种境界中得以升华。(作者:刘衍永 周晓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