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冯骥才:努力不一定达到理想 但过程是快乐的(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甜蜜的往返 
  冯骥才对知识分子与文化人之间的不同曾有这样一番论述: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现实责任,心甘情愿地背负起时代的十字架;文化人却可以超然世外和把玩文化。他希望大家都能做知识分子,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把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他说,有前瞻性和逆向思维是知识分子的特点。非遗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知识分子,虽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但是我们应该把重要的问题都看到。即使经过一辈子的努力也不能到达你的理想,但是为理想努力的过程是快乐的。
  “另外,作为知识分子不但要有形而上的思考,为国家做各项决策建言献策,而且还要到田野第一线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要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儿出了问题,哪儿疼,我觉得必须要折腾,要往返于田野与书斋,我把这个叫甜蜜的往返。”事实上,冯骥才也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大地上奔走,即使是最偏僻的乡野也留下过他的足迹。他的助手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幕:“当我们和一些学者赶到一个自认为新发现的民间文化传承地时,这里的民间艺人会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冯主席已经来过了。” 
  对此,冯骥才却谦逊地说:“这些年只不过是我一直在前面喊,人们看到了我,其实我们现在还要关注那一批多年从事民间文化保护的老一代人,他们现在有的还在田野里跑,默默无闻,但很有学识,他们也应该得到抢救。民间文化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民间信仰可能会与美术、戏剧、舞蹈有关,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对各种艺术都要通,甚至是对中外文化都要特别通。”
  下一个关注重点是传统村落
  冯骥才曾说,70岁以后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谈到此处,他起身走到书桌前,拿回一叠文件给记者看,兴奋地说:“昨天建设部来人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于今年4月开展的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普查到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共计1.1万多个,之后还要经过专家委员会的鉴别最终确定保护名单,实施分类保护。”这么多年来,冯骥才一直为古村落的保护而奔走,如今政府终于把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这与冯先生不断地呼吁奔走是分不开的。
  “在2000年我国还有370万个村落,2010年这个数字就减少到了261万个,10年时间消失了100多万个村落。也就是说在过去的每一天都会有200多个村落消失,而这里面有多少古村落我们并不知道。我曾经就此和俄罗斯的同行交流,他们说俄罗斯的村庄也都快没有了。村庄大量的消失,里面的歌舞、音乐等文化遗产也都会随之消失。”冯骥才说,我们国家的非遗大部分保存在村落里面,少数民族的非遗基本上保存在村寨里。如果少数民族的村落没了,他们的文化也就没了,这个少数民族就有可能消失,历史上党项族的兴衰就是一个例子。
  据悉,现在冯骥才每到一地,如果有人向他请教村落的保护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前往并为其出谋划策。一次,一位山西姓谢的人找到他,说其家乡有一个谢家大院,是明清时期的古院落,想请冯先生看看。赶到后,冯骥才发现这确实是一座明清年间的宅院,但院落已破败不堪,全面维修恢复已不太可能,但确有残存的美,他便建议把这里改建成“废墟中的古村落博物馆”,以这种方式留住一个正在消亡的古村落,并告诉世人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多少有价值的村落正在这样消失,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就这样,冯骥才经常把他在中外大地上奔走得到的智慧贡献给各地的保护工作者。他说还有许多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今年夏天,我去了丹麦的奥古斯滕堡城,这里采用的是露天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当地人把古城中分散的文化遗产,如一个教堂、一个学校、一个宅院等组织并保护起来,同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其中,其保护方式是十分严格的,每一块砖、每一个物件都不能动。当然可以搞旅游开发,但是主要还是保护。现在泰国、匈牙利、捷克也都在做村落保护,我们国家的民族比较多,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多种传统村落保护方式,但要和人民的生活相结合,不能让这里成了空巢,更不能重建一个古村落。”
  采访后记
  此次对冯先生的采访,在座的有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的主任马知遥,还有和蔼可亲的冯夫人。冯夫人不时地给我们几位年轻人端茶倒水,令大家惶恐不安,但她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一如冯先生拉着我们说“坐近些,大家坐近些”,让我们顿时少了些局促。据说冯夫人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但为了冯先生的事业放弃了很多。
  对冯先生的采访时间不过一个半小时,却给记者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大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马知遥说,我们这些学生当着外人称其为主席,但私下里大家都称其为先生,不仅是因为冯先生的学识,还因他是一位执著的文化遗产保护战士,在他身边能学到很多。
  访谈过程中,我们感佩于冯先生对祖国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文化的珍惜,“我们下乡调研时,偶尔发现一些好东西,先生总会低声惊呼:‘这地方还有这么好的宝贝,太好了!’”马知遥说,当你看到冯先生当时所表现出来的兴奋与快乐,旁观者也会动容。因为这种对民间文化的热爱,让他与民间艺人之间建立了别人无法逾越的感情,“他们之间相见,就像彼此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
  这种感情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冯先生为了这些民间艺人可以倾其所有,而冯夫人也是十分支持。在访谈中,记者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冯先生在天津陪日韩学者做法鼓的调研,偶然间听说其中的一位传承人因种种原因未及时领到国家补贴,冯先生及时找来纸笔,大书了几个字“冯骥才欠你五万元”,并嘱其到冯骥才工作室领取。据说,后来这位艺人并不好意思来领,冯先生仍旧执拗地派人将钱送到他家。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有一天冯先生得到学生们从山东收集到的一位93岁高龄的老奶奶剪的纸花,激动不已,说“改日我一定去看看这位老太太,给她捎点儿钱去”。
  马知遥私下对记者说,冯先生的心就是这样细,冬日到杨柳青年画艺人家里做客,看其家里那么冷,就会塞给他些买炭的钱,嘱其收下,并善意地威胁说:“家里再这么冷,明年我不来了。”冯先生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年前我要回家,冯先生知道后就给了些钱,让我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买点儿东西。”马知遥说,冯先生对学生从不说教,都是用行动影响他们和周围的人,因此在他身边聚拢了一批像他这样乐于奉献的知己、战士。
  据说,至今在天津大学冯骥才创办的非遗博物馆里仍存有一个被打断前腿的玉狮子。冯先生曾对他的学生们说,这个断腿的狮子就像是当年的我,在没有钱、没人理解的情况下坚持做民间文化的保护。今天,我们迎来了非遗保护的春天,冯先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后学能牢牢地扎根田野,有越来越多的战士扛起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旗。(李静 王学思)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