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红妆研究与致命的传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春节期间,为响应红网“读一本好书”的倡议,我还是决定挤些时间选一本“好书”来好好读读。无论如何,读书于我是一件乐事,乐事何不为呢?要注意的是,响应这一读书倡议有一前提,先要明确什么才是“好书”。好书之定义于每一个人,或许又不一样,甚至一人认为是好书,另一人则不屑一顾。
在我看来,“好书”不一定是功用主义者眼中的“有用之书”,更不是娱乐主义者眼中的“休闲读物”。这本所谓“好书”的知识构架应当有一定高度,切合那些真正的读书人的理想,以及所追求的学问。当然,读什么书与摆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一样,这是自己的事或权利,自然与他人无关。如今在功利的催动下,功用主义或娱乐主义在人们的读书求学上已表现得淋漓尽致,早成了一种致命的“传统”。这一致命的“传统”也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偏向。
为响应读一本好书的倡议,我选读了一本刘克敌先生著的《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2009年5月出版),这是出于一直以来对陈寅恪先生其人其学的关注。在这一本书中,作者转引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的《吴宓与陈寅恪》第9页中的一句话,对当今学界仍有现实意义:“此后若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辟,则中国人经营商业之长技,可得其用;而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第68页)不然以学问、美术为例,即便是其他各行各业诸如教育,不都是功利至上,结果哪一行不是远远落后于他国,尤其是“泰西”?陈寅恪先生此语,更是道出当今功利主义日益泛滥的弊病。
接着,陈寅恪又说,“今人误谓中国过重虚理,专谋以功利机械之事输入,而不图精神之救药,势必至人欲横流,道义沦丧,即求其输诚爱国,且不能得”。事理透彻,莫过于此。或许人这一“现实中的”动物,为一己之生存,让自己的利益扩大化,再也正常不过。问题是,在学问面前而图以陈寅恪所说的“专谋”,而轻精神之解药,至“道义沦丧”,实在危害不浅。即便有聪明才智,创造一些天下瞩目成果,未必能使其转化为人类之财富,为国人所共享。众多实例,不必于此贽言。
陈寅恪晚年,致力于“红妆研究”,在目盲足膑的情况下,却不惜花巨大的宝贵时间劳著写《柳如是别传》,堂堂八十万言。对于陈寅恪先生的这最后一部巨著,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诟病,或批评言:学术价值值得怀疑。我想,这些学者未必就真正读过陈寅恪的著作,或者深入了解陈的思想与研究方法。
柳如是,即河东君,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陈寅恪通过将她与明季文人官员钱谦益、陈子龙等进行对比,无论是才华,还是人格上,河东君终究是更胜一筹,与那等文人形成鲜明对比。在陈寅恪看来,河东君的才华远在明季江南文人领袖钱谦益之上,河东君在钱谦益降清之际的精神操守,更是足令钱谦益为代表的江南文人们汗颜。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社会转型或变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对文化与道德之基本命运作出决择,或许便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命运。明季钱谦益们,无疑是令陈寅恪先生所失望的。纵观现实,从胡适之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甚至到陈寅恪先生去世四十余年的文化界,诸多占据时代主流的所谓知识分子领袖,正是陈寅恪先生学说所暗喻的对象。
当初文革期间,陈寅恪被骂成顽固不化的老古董,与当今大批学者仍然诟病陈寅恪“红妆研究”的学术价值一样,这些批评者或诟病者,尽管是打着“与时俱进”的大旗,或在无知且已失去对文化之责任担当意识的前提下任意“学术作秀”或“学术娱乐”,他们身上都长着畸形化了的功用主义的毒瘤。慢慢地,这形成了致命的“传统”。(王小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