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聊斋志异》原稿历尽周折落沈阳(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聊斋志异》原稿历尽周折落沈阳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山东人。可是,他的名著《聊斋志异》原稿,咋就落在了沈阳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七十一岁考取“贡生”

  毕生巨作《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蒲松龄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岁那年,蒲松龄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曾名震一时。没想到从此以后,他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考取了“贡生”中的“岁贡”。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为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的“贡生”中,还分为“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例贡”。

  由于家道败落、生活窘迫,蒲松龄便应宝应县知县孙蕙邀请,做了几年“幕宾”。此外,他一直在西铺村做家庭“塾师”,一干就是42年,直至61岁时才返回故里。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蒲松龄病逝,享年76岁。

  蒲松龄经常深入民间,听老百姓讲述各种各样的离奇故事后,当即记录下来。在大量搜集民间故事、奇闻异事基础上,蒲松龄最终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共计12卷、491篇短篇小说,成为享誉中外的不朽巨著。

  迁居沈阳街头算命

  蒲氏后人珍藏原稿

  以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一直由他的后人世代珍藏在故乡“蒲氏家祠”中。但是,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山东省遇到了百年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无奈,人们便纷纷外出谋生。其中,前往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东北三省谋生计,一时间成为山东农民的首选。于是,一家一户挑担、推车的浩浩荡荡“闯关东”洪流,径直向东北涌来。

  蒲氏家族亦不例外。蒲松龄的七世孙蒲价人,挈妇将雏来到东北,最后在清王朝陪都盛京(沈阳)安家落户。除了辎重、细软之外,蒲价人还将先祖蒲松龄的遗物、蒲氏家族传家之宝《聊斋志异》、《聊斋杂记》原稿,以及六丈多长的巨幅画卷《聊斋行乐图》一并带到了沈阳。蒲价人略知“占卜”。于是,他便在大街上摆设了“卦摊”,靠为人相面、算命为生。不久,蒲价人便成了当年沈城的知名“术士”。

  蒲价人去世后,他的长子蒲英灏、次子蒲英芳继承了蒲氏家族的传家之宝。蒲英灏自幼习武,青年时从军,历任清军哨官、帮统,后来担任了当时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幕僚”。

  盛京将军借阅原稿

  赴京去世下函遗失

  依克唐阿是满族镶黄旗人,出生于吉林省伊通马家屯。在抗击日、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依克唐阿立下了卓著的功绩,受到清廷器重。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清廷赐依克唐阿头品顶戴;同年5月,授依克唐阿镶黄旗汉军都统;8月,出任盛京将军。

  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灏是蒲松龄的后人,并珍藏着《聊斋志异》原稿之后,便向蒲英灏借阅。然而,《聊斋志异》原稿是蒲氏家族的传世珍宝,岂能随意向外人展示?但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是蒲英灏的顶头上司,蒲英灏不敢违抗,只好允诺。

  《聊斋志异》原稿分装成两函八册。担心依克唐阿借阅后不归还,蒲英灏便留了个心眼儿,先将《聊斋志异》原稿的上函四册借给依克唐阿,并言明上函四册看完后,再换取余下的下函四册。没想到,依克唐阿看完上函四册,换取了下函四册之后不久,便因公务赴京,同时带走了《聊斋志异》原稿的下函四册。又过了不久,北京传来噩耗:依克唐阿病故!《聊斋志异》原稿的下函四册,也从此无从索要了。眼看着先祖遗留的传世之宝仅仅剩下一半儿,蒲英灏捶头痛哭、追悔莫及。

  再三催要索回原稿

  珍稀文献捐给国家

  1900年,沙俄侵略者大举进犯东北三省。作为清军巡防官,蒲英灏被派往西丰御敌,他的家眷也一道随同前往,迁居西丰。上世纪初,蒲英灏去世。他的儿子蒲文珊继续珍藏保管《聊斋志异》原稿的上函四册、《聊斋杂记》原稿,以及画卷《聊斋行乐图》。

  伪满期间,大汉奸袁金铠得知了蒲文珊珍藏着《聊斋志异》原稿等珍稀文物,便通过伪满西丰县县长冯广民,找到当时担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的蒲文珊,非让蒲文珊将《聊斋志异》原稿、画卷等珍稀文物转让给他不可。蒲文珊回答道:“这是蒲氏家族世代相传的珍宝,谁也别想得到!”见蒲文珊态度坚决,袁金铠便仗势欺人,恐吓威逼蒲文珊。蒲文珊百般无奈,只好俯首屈就,忍痛将清代画家穆通阿画的《聊斋行乐图》转让给袁金铠,并将《聊斋志异》原稿上函四册一并借给了袁金铠。从此,袁金铠这一“借”便是5年。其间,袁金铠从《聊斋志异》原稿中选出10篇文章,在沈阳影印出版。后经蒲文珊多次催要,袁金铠才将《聊斋志异》原稿交还。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搜集整理珍稀文物。蒲文珊得知后,便将《聊斋志异》原稿上函四册,以及《聊斋杂记》32册,一并捐献给了东北人民政府。后来,经过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鉴定,确认这些珍稀文物为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真迹。

  《聊斋》原稿两种笔体

  部分文章学生代抄

  《聊斋志异》原稿存在着两种笔体。杨仁恺先生认为,《聊斋志异》原稿上半部第二卷中,有30篇文章是蒲松龄的学生等别人代抄的。“狐谐”、“辛十四娘”、“续黄粱”等文章的多处删改文字,可以认定是蒲松龄的笔迹,不难看出蒲松龄撰写《聊斋志异》过程中的严肃认真态度。

  《聊斋志异》原稿,体现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艰辛。蒲松龄在题词中说:他并没有什么才干,只是偏爱搜集“神鬼轶事”,愿意听别人讲述“鬼故事”。每每听到“鬼故事”后,都要记载下来,时间长了便形成篇章。四面八方的人们听说他专门搜集“鬼故事”后,还纷纷写下“鬼故事”给他。于是,他的题材越来越多。由此可见,蒲松龄撰写《聊斋志异》,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几乎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有关史料记载,蒲松龄从青年时代开始搜集民间素材,直到四五十岁时,才最终完成了巨著《聊斋志异》。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