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宁夏"骨简"真假之探 张家场古城值得关注(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真的找到了想找的“骨简”

    在略显简陋的张家场文物陈列室里,记者既看到了骨簪、骨带钩、铜带钩、玉佩、陶罐、铁鼎、秤砣等大量生活用品,也看到了铁剑、铜戈、弩机、箭簇、铃铛、护心镜等军事用品。古币则有五铢、半两、刀币等种类,此外还有许多印章。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里居然有一套大小不等的秤砣,据说用它们称重可以精确到克。这些文物显示:张家场确实有不同寻常的历史。

    当然,记者最留意的还是这里面有没有“骨简”。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还真的在一堆杂乱堆放的细小文物中发现了两片“骨简”残片。这两片残片,与此前记者在“骨简”收藏者赵培祥那里看到的一样。记者特意记下了上面残缺的题刻:“运食盐军马车解长……”、“……安军民食盐之备用矣”、“……千余至西路经郡县以备运至长安”。这些“骨简”所刻文字、内容,也与此前所见基本一致。

    文物管理所的发现,令记者兴奋不已:这是否可以证明赵培祥所收藏的“骨简”的真实性呢?我们似乎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

    那么,张家场散落的“骨简”是否仅此两片呢?记者很想再找点证据,便走进张家场村。果然,在一个农户家中,记者从一堆杂放的文物中又发现了两片“骨简”残片。见记者在仔细辨认上面的文字又一时难以读出,主人很慷慨地送给了记者,让记者带回来研究。记者看到,较小的一片只有三四厘米长、一厘米宽,上面只有三个字:“之用矣”。较大的一片也不过四五厘米长、二三厘米宽。留在上面的文字,共有四行。因为中间断开了,记者只能看见“开渠屯田”、“迁移民五千二百”、“于河西郡开渠屯田”等字样。但就是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也值得记者珍惜。

    据知情者介绍,散落在张家场村民家中的“骨简”,绝不止于此。在张家场村民家中,看见过“骨简”的也大有人在。

    这些发现让记者感到不虚此行。这些发现,虽然不能断定赵培祥所收藏的“骨简”就是真的,但至少是找到了一些颇有分量的证据;虽然它们还不一定能说服那些对“骨简”持怀疑态度的人、特别是持怀疑态度的专业人员,也难以排除一些人心中的疑问,但还是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

    “骨简”收藏者赵培祥的心愿

    银川市民间收藏家赵培祥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收藏古玩了。十几年前,他发现了“骨简”并开始收藏,此后一直没有间断,到2007年已经收藏了1000多枚。赵培祥告诉记者,开始收藏“骨简”时,每枚“骨简”只需几元钱,后来要价越来越高,甚至高达原来的几百倍、乃至几千倍,但赵培祥也在所不惜,因为他深深地喜爱上了这些有“文化价值”的东西。为此,他先后卖掉了位于银川市黄金地段的几处营业房,付出很高的代价,蒙受很大的损失。虽然不少人一再说他收藏的“骨简”为假,但他本人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由于收藏“骨简”占用了过多的资金,赵培祥已经感到不堪重负了。最近,他十分无奈地告诉记者:为了维持生计,他准备“处理掉”一些“骨简”。记者对此深表忧虑,希望他再等一等。

    据赵培祥分析,盐池县张家场的“骨简”,总数应有3000枚左右,而他本人的收藏只占一半左右,其余部分分散在许多人手中。据他所知,有一户收藏最多,约有300枚左右。其中是否鱼龙混杂,现在谁也说不清。

    近日,赵培祥专门给记者打电话,表示愿无条件提供数百枚“骨简”供专家学者研究、鉴定,他也愿意带着这些“骨简”进京,请国内权威专家考证,对“骨简”的真伪做出权威的结论。

    在最近举行的一个会议上,记者见到了曾撰文否定“骨简”的一位学者。他告诉记者:他所见过的几枚“骨简”,都不能认定为真。言之凿凿,不容置疑。记者建议他去找赵培祥,对更多的“骨简”进行研究。但问到何人、何时、为何造假,他也不能给出解释。

    宁夏“骨简”到底是真还是假?现在,是应该由权威部门给出答案的时候了!

    如果“骨简”为真,应该严加保护、妥善管理、全面整理、深入研究;如果“骨简”为假,也要找出造假原因、揭露造假手段、指出造假细节,不能让它再迷惑人们,防止有人上当受骗。

    如此之多的“骨简”暴露于世,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骨简”的真伪,是个值得正视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尽早为两种不同意见提供交流、交锋、论证的机会,让“骨简”真伪尽快大白于天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