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用等一班地铁的时间读一封跨越时空的古人来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于今年元旦起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今晚完成首轮播放,目前网络评分达9.1。片中介绍了全国100件国宝,历史跨度达8000年;而对于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凝望与问候,主创团队毅然放弃高冷的学术叙事与长篇解读,大胆选择“轻装上阵”———一个文物的介绍篇幅仅五分钟,突出其最大亮点,并辅以动画、网络热词等最鲜活的表达形式。用符合网络传播与时代审美的方式,为这些历史发展的物证创造“视频索引”,成功“抓取”年轻观众走近国宝,引发了探究中华文明新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自媒体的兴起,每集几分钟、篇幅仅为传统纪录片十分之一的微纪录逐渐成为“网红”频出的时尚地带。“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微纪录成了当下文明传播的轻骑兵。”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让国宝站到年轻审美的前沿,为青年人的碎片时间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文化选项,也是对国宝当代性传播的一次破题尝试。
  量身定制场景、叙事,让国宝拥有自己的“说话”方式
  在每集开头都会响起这样一句话:“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网络时代,“说话”方式很重要。泅渡历史长河的国宝们,装满了故事,却静处于博物馆一隅,待人观赏。为它们提供一个与当下观众平等对话的机会,进而使它们活起来、火起来,真正走入公众的生活,是让国宝“说话”的最初动机与最终归宿。
  每部短片里,为国宝的自身亮点独家定制了场景与叙事,让每件宝贝都有自己的“语气语调”。一连几集下来,每件国宝都面目清晰,观众也不会陷入审美疲劳。介绍到人头壶时,导演将其放置于一片璀璨星河之下,人头壶微微仰望的剪影仿佛正在问天而语,其间画面跳切到人类的幼儿胚胎与儿童的脸庞,仿佛某部科幻电影的序幕;在介绍镶嵌绿松石的甲骨时,纪录片用动画片的形式将甲骨中记录的“古代男子的一天”表现出来,随着甲骨文“小人儿”的一日起居,古人造字的秘密被一一揭晓,汉字中最初的横竖撇捺,穿越千年时光一直流淌到今天的日常中……
  “看得见”的国宝背后,更涌动着“看不到”的文化联想与历史寄语。“陶是时间的艺术,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们需要等待。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6000年前,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跨越千年的陶器凝结着古人的巧技神工,解说词也透着隽永思考。
  “轻”与“重”,对撞出全新的叙事视角
  “五分钟带你走近一个国宝”的呈现方式,并非毫无争议。节目推出后,曾有文博界研究者来信质疑微纪录形式与国宝题材的“亲和性”,因为这样的微表达很难将文物背后宏大的知识体系讲全、讲深。微纪录形式之“轻”与文物内容之“重”对撞出的矛盾感,是新意,也是主创团队必须面对的叙事困境。
  “《如果国宝会说话》不是百科文物考古片,导演们有一个愿望,把承载文明脉络与古人智慧的国宝,打造成网红。”纪录片总导演徐欢介绍,每一件文物包含的信息量都足以撑起一部大型系列纪录片,微形式带来的最大难题是“找点”,即如何呈现每一件国宝的“宝”?为了这五分钟故事的叙事视角,导演的付出不小,有的分集导演围绕一个文物研究了大半年,众多积累只为内容精选。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鹰鼎因为“有点萌”的器形让观众印象深刻,这一点从配乐、灯光到解说中被烘托出来。这让陶鹰鼎在上古王者之气外,又有了互联网传播中极受欢迎的现代气质———“肌肉萌”。
  事实证明陶鹰鼎的“肌肉萌”杀伤力很大,这一集的网络版本中,弹幕不断淹没画面,不时有“本集高萌预警”飘过,更激发了不少网友对仰韶文化陶器的兴趣。
  在学者看来,如果说传统大部头的纪录片作品是对文明的学术梳理,那么观感轻松、表达鲜活的微纪录作品更像是一扇精致的窗户,它将文化最直观的魅力呈现在观众眼前,吸引人们走近,激发进一步探索窗内天地的渴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