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今天的批评界欲望多思想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现在的批评也是“有的放矢”的,但这个“的”不是文学,而是非文学的诉求
    ■当学院批评家把批评职业化之后,“批评”成了“职业”,而“学术”成为“兼职”的时候,中国文学批评就失去内涵和潜力了



    ■批评家不能打着“文化批评”的幌子抛掉作品,空谈“文学批评”

    编者按

    对于批评家群体的自我解剖,很多批评家都毫不留情面。丁帆说,闭上眼睛或泯灭良心说话的批评家越来越多。王彬彬说,一些人只把批评当成建构文坛地位的手段。张光芒说,批评家不应该为了名利而争吵,批评家比作家更远离生活。南帆说,中国批评家为什么不敢大声说“不”。今天,批评家肖鹰同样对批评家群体提出尖锐批评,他说:“今天的批评界,欲望太多,思想太少,精神根本就没有。 ”

    肖鹰是一位颇受争议的批评家。有人觉得他爱“放炮”,脱离了学术讨论的范畴;也有人欣赏他敢于干预现实,体现出了传统文人的承担意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同时成为肖鹰的形象标签。从2009年年末的第一次专访开始,1年多的时间里,记者与肖鹰始终保持着联络,信箱中也经常收到他群发的邮件,正如那些支持他的声音所说的,肖鹰在批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执著、热情,其介入之迅速、文笔之犀利,确实是当下批评界中不多见的。

    2009年,围绕当代文学的价值究竟是高是低的问题,批评界曾经掀起一场论争,肖鹰是参与这场论争的主要人物之一。当时,他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对当下文学的创作状况和创作队伍提出了尖锐批评,同时,他也曾简要评价了文学批评的状态。批评家谈创作,有许多话可以讲,也方便讲;批评家谈批评,无疑等于自我解剖。肖鹰一直强调,批评家应当具有自审精神,应当具有独立意识,那么,身为批评队伍中的一员,局内人的肖鹰又会怎样 “批评”文学批评? 4月15日,肖鹰再次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描画他所认为的“真正的批评家”。

    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当是一个热爱文学而且对文学抱着理想和信念的学者,同时应当是一个关注社会人生的思想探索者

    “平庸无聊”,是肖鹰对当下文学批评的整体印象。他说:“没有文学意义的言说承担着有目的的世俗功利诉求。现在的批评也是‘有的放矢’的,但这个‘的’不是文学,而是非文学的诉求。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的批评状态是,批评家们在卖力而激情地说,但是没有读者用心而感动地听。 ”

    1990年,在北大哲学系追随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攻读美学硕士的肖鹰,撰写的硕士论文却是《近年非理性主义小说批判》,这篇当年发表在《文学评论》第5期头条的硕士论文,奠定了肖鹰此后与当代文坛的“是非恩怨”,开始了他作为美学学者对当代文学的持续关注,并促成他在1998年在哲学系完成美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后,转向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冕门下做了两个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肖鹰说,近20年来,他虽然不能如专家批评那样进行对文学作品的高额阅读,但是,那些被批评家们极力推崇的文学作品,他都会找来阅读、分析。但是,结果却一次次令他感到失望。正因为此,他对批评家们的话语和判断力感到了深刻的怀疑,“生活在继续,文学在批评家涂了厚脂的嘴上尖叫或呢喃,没有意外”。

    当记者问肖鹰,“今天的批评界,什么太多,什么太少,什么根本就没有”,他的回答干脆而直接:“欲望太多,思想太少,精神根本就没有。 ”在他看来,当下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是,“批评家群体没有文学问题”。而要解决这种麻木、困顿、自娱自乐的状态,肖鹰给出的办法是:批评家群体换血换代。

    肖鹰曾经说过:“目前十分活跃的批评家群体,无法与上世纪50年代的批评家群体相比,那一代批评家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的批评家群体相比,他们的思想启蒙令人敬佩。 ”他认为,当下的批评家群体丧失了自主,也失去了真正的立场,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下随波逐流,“现在已经没有严肃的批评了,因此现在批评没有尊严。 ”

    肖鹰认为,当代批评的“转型”是与当代文化整体世俗化的趋势一致的。教授是一个谋生的职业,而批评是一个赚钱的“手艺”。“今天的批评家,应当评高级技师,不应当评教授,学生称他们‘师傅’才合适。不客气地讲,现在的主流批评家,做的是文学按摩师的工作,无论是作家、出版商还是某个相关机构,只要有订单,就做按摩,而且时常是超值服务。你如果愿意把那些 ‘一线批评家’的文章历时性地梳理一下,你就会感到作为高级文学按摩师,他们的‘按摩批评’不是用眼睛看作品,是用神秘的第六感官。 ”肖鹰说。

    那么,怎样的批评家才是“真正的批评家”?肖鹰说:“严格讲,因为文学是人学,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确定的存在。因此,没有‘应该怎样的文学’,也没有 ‘应该怎样的批评家’。但是,就我个人的有限认知而言,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当是一个热爱文学而且对文学抱着理想和信念的学者,同时应当是一个关注社会人生的思想探索者,敬畏文字,在思想和审美两个层面都具有高度的敏感力,想象和激情与理性和逻辑相互激发。相对于当下中国批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最需要的素质是为文学的理想对作品说真话。 ”

    实际上,批评家进入学院只属于个别现象、表面现象。所谓批评家的学院化并不是当前批评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当警惕的是学院批评家的批评职业化

    肖鹰任教于清华大学,一直工作在学院体制下,有观点认为,近年来大批学者进入学院,受到学院体制各种规条的限制,其结果可能会阻碍批评的发展。对于这种说法,肖鹰的看法正相反。

    他认为,实际上,批评家进入学院只属于个别现象、表面现象。 “相反,我感觉,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动态是,学院学者的批评职业化。现在文坛的主流批评家,是职业化的学院批评家。 ”

    同时,他提出,所谓批评家的学院化并不是当前批评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当警惕的是学院批评家的批评职业化。怎么讲?卓越的批评家,首先应当是卓越的学者和思想者。因此,卓越的批评家,应当出现在学院,应当是以学术研究和思想探讨为专业的学者。当学院批评家把批评职业化之后,‘批评’成了‘职业’,而‘学术’成为‘兼职’的时候,中国文学批评就失去内涵和潜力了。就此而言,现在的批评家群体,是由退化为高级批评手艺人的教授们作主体的。 ”

    因此,肖鹰提醒说,“尽管从现象上来看,原本在学术体制外的批评家、作家都纷纷获得学院身份,以批评和作品代学术,做起了教授。但是,应当看到,与其说他们需要大学,不如说大学更需要他们。因此,就我的观察,非学院批评家和作家的转入大学,不是他们自身的学院化,而是学院批评的非学院化。 ”

    今天,热衷“文化批评”的教授,都是拿着文学博士学位,戴着文学教授帽子,但却似乎很羞于读作品、谈文学

    比起 “文学批评家”的头衔,肖鹰更适合被称为 “文化批评家”。在文学已经被泛化的年代,文学批评需不需要文化视野?将“文学批评”拓展至“文化批评”的范畴,是否对它的发展更加有益?肖鹰说:“文学批评需不需要文化视野,重温一下文学批评史就明白,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他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批评家不能打着“文化批评”的幌子抛掉作品,空谈“文学批评”。

    “有关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讨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批评界谈了很多,这是西方文化批评思潮在中国的‘旅行反映’。在西方,这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因为西方现代批评经历了形式主义思潮和相应的‘细读文本’的新批评运动,倡导‘文化批评’,就是对‘新批评’的文本主义的反动,物极必反。 ”

    “中国批评在接受文化批评的时候,忘记了刚刚翻过去的‘政治批评’这一页历史,一嚷嚷 ‘文化批评’,就把作品扔了,把‘后殖民’和‘消费文化’在大会小会上死炒。”肖鹰坦言,今天,热衷“文化批评”的教授,都是拿着文学博士学位,戴着文学教授帽子,但却似乎很羞于读作品、谈文学……

    肖鹰说,从西方来看,文学教授做文化批评,是一种学术分流,就像理发的人分出一部分专门洗头。但在中国批评界,有不少教授热衷于呼吁大家去做洗头工,以为再做理发师就不时尚了。“这是一个认知误区,这个误区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有批评无文化,泛文化而无真文学。 ”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