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艺术展,离咱近了还是远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如今,足不出户、不花一文钱,只要用手指头动动鼠标就能“逛”世界上一些顶级美术馆。继法国卢浮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牌艺术展馆推出网络虚拟展馆后,谷歌今年也正式推出了 “艺术计划”,只需登录www.googl eartproj ect.com,艺术爱好者便可尽情浏览包括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等17家知名博物馆收藏的1061件顶级艺术品,图片的清晰度最高可达70亿像素。而在上海,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将成为“十二五”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艺术展览永不落幕
“传统的艺术展览一般只有三五天,一天不过开放七八个小时,因为错过展期而失去参观机会是常有的事。艺术品数字化后,艺术展就能永不落幕,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向观众敞开‘艺术之门’。”这是数字时代带给美术爱好者危武斌的便利。危武斌上班之余,有空就打开电脑,通过网络过过艺术瘾。他说,身边很多朋友也跟自己一样,如果发现“艺术展览新大陆”,相互间还通通气。
去年夏天,与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艺术博物馆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在上海美术馆办虚拟画展时,他也去体验了一把。“这是乌菲齐首次以虚拟形式展示全部展品。据说,在1100件藏品中,有100多件由于年代久远且对温度、湿度和空气成分相当敏感而从未拿出来展出过。但我却在相隔千万里的中国领略到了它们的风采,达·芬奇的《圣母领报》、米开朗基罗的《圣家庭》、拉斐尔的《金莺圣母》、卡拉瓦乔的《酒神》等传世名作就在眼前。”更让危武斌欣喜的是,因为展出的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高达4000万到1.5亿像素,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放大”艺术品,不经意间还发现了一些肉眼无法察觉到的细节。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圣母领报》时,通过放大的画面,他看到作为背景的海湾中有一座隐约浮现的城池,城市钟楼上还画了一笔弯月。他上网查了资料后才得知,这一全然不属于意大利文化背景的元素暗含了画家对于东方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向往。
难以替代现场体验
“这也许是艺术展览手段发展的一个结果。”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林迅坦言,数字化和新媒体的运用,对扩展艺术传播的途径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等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毕竟逛实体展馆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虚拟展览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他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网上浏览图片可以完全取代实体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作为特定公共空间是网络取代不了的——除了展示功能,美术馆还提供给人一种“离线”的从现实压力中得到释放的可能。“数字化让艺术欣赏变得简单多了,这正是人们多数时间所追求的效率,但人们有时也需要静静地坐在精神的花园里,给自己心灵做个SPA。美术馆、博物馆就是这样的花园,可惜这样的花园世界上已经不多,美术馆、博物馆才显得如此重要。”一位艺术评论家对记者说。
而国外有一位神经系统学家曾这样描述实体艺术场馆给人带来的体验:“它是与灵长类动物天性有关的一种情感上的反应,包括好奇心、探索心理。当发现特定事物时,这种反应就会产生奖励性的刺激。比如在美术馆里找到了你要找的那幅画,发现了你之前听说过的雕塑,你那种激动和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所有这些艺术体验是再高清晰的图片也替代不了的。”
也有专家提出,艺术品图像的泛滥,可能误导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比如,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油画作品《记忆的永恒》,它的图像出现在国内时常常被放大了数倍,这导致人们在纽约现代艺术馆看到原作时,瞠目结舌地发现原来它那么小,只有24菖33厘米的尺幅。这不得不让人疑惑:“数字”之后,艺术品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还是恰恰相反?
仍需解决版权课题
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徐剑担心的则是数字化后带来的版权纠纷。“艺术展馆一般只拥有某些艺术品的展览权,而没有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果他们将馆藏的某些艺术品扫描后搬到网络上大规模传播,从法律角度讲,就存在侵犯艺术品原作者及其后人著作权的可能。”
事实上,各艺术展馆对艺术品的图片传播也是非常谨慎的。例如,谷歌推出的“艺术计划”,尽管参与的都是一些世界级的博物馆,但仍有奥赛博物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等很多大名鼎鼎的展馆未参与。即便已经参与的一些博物馆对此也有所保留。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只允许“艺术计划”拍摄17幅画作,它们均为19世纪后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对于这种看上去有些“吝啬”的做法,该馆首席联络官员金·米歇尔解释说:“这17幅画是我们的收藏品中少数不会涉及版权问题的。”换一句话说,艺术品数字化要想发展下去,版权问题是必经的一道坎。(李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