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足石造像艺术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化石"(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用“连环画”讲授佛经教义的密宗大师
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虽大足的早期石刻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内涵上都已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但怎么能让普通老百姓从一尊尊独立抽象的石像那里,真正理解晦涩深奥的佛经教义。
在大足地区佛教传布过程中,靠着一个本地僧人走完了这重要一步。他就是一代密宗大师赵智凤。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赵智凤诞生在大足的一户寻常人家,他的幼年时代,是古代大足地区佛教石刻造像的高峰时期。雕刻佛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很多雕刻师来自西北地区,而且具有家族传统,他们云集到大足,竞相献技。
大约十岁那年,小智凤为了治好母亲的重病,来到寺院求签,师傅告诉他,要治好母亲的病,就要帮助众生祛除疾苦,于是他立志发愿,出家为僧。结果奇迹发生,母亲的病痊愈了,为了报答佛恩,赵智凤发誓要普济众人。
十六岁那年,赵智凤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寻找自己的求佛方向,他决定离家远行,前往当时汉州的弥牟地区(今四川青白江地区)学习瑜伽密宗大法。密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有比较独特的修行理论,常用一些高度组织化了的咒语、礼仪,在修法之际,还要建筑特定的道场。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初夏的一天,身穿袈裟头顶斗笠的赵智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经过在汉州密宗始祖柳本尊创建的“圣寿本尊院”三年潜心修行,他已作为密宗的“六代祖师”,学成返乡,传经布道。
赵智凤为了向百姓更有效地宣讲佛教义理,他决定把佛经里的故事、人物按照事先的设计,依次刻在宝顶山大佛湾的崖壁上。如此一来,那些义理深奥的佛经,变作一幅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石刻“连环画”。
晨曦初露,勤劳的农家妇女起床了,她放养关了一夜的小鸡。这个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被赵智凤巧妙地运用到传经授教的摩崖造像中。养鸡女温柔地注视着争食蚯蚓的小鸡,她无疑是勤劳善良的化身,可她死后却因此进入“刀船地狱”,备受折磨。
原来,蚯蚓被小鸡吃掉,小鸡长大后又要被送到集市任人宰割,这么一来养鸡女就违犯了佛教“不杀生”的戒律——善良的人也无法逃脱应有的惩罚。
从此以后,宝顶山大佛湾就作为赵智凤的密宗道场,不断演绎着他可以直指人心的世俗佛理,也无可争议地上升为整个大足石刻群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千年之后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宝顶山摩崖造像于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基本完工。无论是它所形成别具一格的、也是中国唯一的表现形式,还是它的思想内容,以及工程设计和雕刻技法,宝顶山的摩崖造像都把大足石刻推向极致。也因此使中国的佛教密宗史和古代石窟艺术顺延了四百多年。
从北山第一座雕像的诞生,到宝顶山的形成,历经三百多年,大足石刻已拥有了上百座龛窟,近万尊雕像。
就在宝顶山摩崖造像即将全部完成的时候,也就是1259年,蒙古大军围攻大足东北方向的合州钓鱼城,大足全城震动,正在进行雕刻的工匠们丢下了手中的工具,躲避战乱。后来川东的政治中心也由大足转至渝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从此大足市井萧条,大足石刻也屡遭兵燹之灾。在宝顶山西面的崖壁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几尊尚未完工的作品。
1944年,大足邑贤自费刊行的《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引起了抗战时期由南京迁往重庆北碚的中国学术百科全书编辑馆馆长杨家骆的注意。该年4月,杨家骆组织“大足石刻考察团”赴大足县考察论证,首以“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正告国人。
又是五十五年过去,1999年12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大足石刻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了它被堙没千年之后再度惊艳世界的历程。
武则天的“大足”之年只维持了短短十个月,但一千年前的大足先贤,将世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永恒地镌刻在了大足的山山水水之间。
(刘浪 来源:《文史参考》 参考资料:《风俗的画卷:大足石刻艺术》,龙红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大足石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