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称"年味"并未变淡: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用新智慧营造新年俗
那么,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又应该有哪些年俗活动?传统的年俗,有穿新衣服、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看演出等,大多以“吃”和“玩”贯穿其中。但在物质高度丰富的当下,人们平时的日子就比以前的过年要丰足得多,因而这些年俗对现代人已没有多大诱惑力。
为适应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新的年俗在自发地形成:央视春晚,已成为全国人民年三十晚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以前走家串户或打电话式的拜年,也由短信、微信拜年而取代;一度沉寂的庙会又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这些春节新年俗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李松认为,原因在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没有强化:社区放假了,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活动没有人去构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也大都闭门休息;虽然有了庙会,恢复了一些节日的形式,但只是一个旅游消费市场,缺乏文化认同的神圣性,没有文化的内在联系,没有与每个人的情感紧密联系。
传统春节的年俗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调试出来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磨”出来的,是文化的积淀。李松表示,构建新的春节文化传统,也需要时间,要坚信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节日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要找到规律,抓准文化的核心因素,顺势而为,把活跃的因素活跃起来,把松散的因子凝聚起来,以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
用新理念服务新年俗
“真正深刻认识节日,才能过好节。”李松指出,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站在这种高度看春节,就要通过一些形式和活动来激发社会,营造好的节日气氛。”
纵有历史变迁却没有改变13亿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符号——大年三十家人要在一起,这是全民的文化认同,是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团聚,是中国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政府要服务好人类史上每年最大的“迁徙”,铁路部门全力“保春运”、高速公路免过路费,这些都是惠民的好做法……
节日的社交能让人的心情释放,但人群聚集,又受到城市安全因素的制约,这该如何平衡?开心过节,又怎样防止铺张浪费?
现在一些城市的烟火晚会、灯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停办了。李松认为,这是因噎废食,烟花,为全城的老百姓而燃放,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浪费,是与民同乐,获得市民的认同,这个社会成本政府可以评估如何承担。“‘一刀切’只能说明管理服务水平不够。节日中人们不聚集、不交流,社会不释放,这种节日的文化需求没有满足,就会外溢,就会去过‘洋节’,圣诞节就会在中国高热不下。”李松说,国外有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奔牛节、还有西红柿节等,也都有人群的聚集,关键看如何管理。“如何服务春节,政府从理念到管理服务方式都需要改进。”(张玉玲)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