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不是用来道德教化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京晨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碑灯上全是《诗经》、《论语》中的句子,谁看得懂呀?”9月6日,在洛阳市周王城广场,一位衣着时尚的游客盯着广场上的18座碑灯,对她的同伴说。碑灯上的诗文,读起来大都难懂,还有很多生僻字词,如燠、忉忉、甓、隰等。因碑灯上都是有关道德修养的诗文,故被称作“道德碑”。(9月12日《河南商报》) 
  那些佶屈聱牙的诗文,那些艰深晦涩的字词,别说游客看不懂,即便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21世纪的中文系学生也看不懂,看不懂的人还包括报社副总编和政府官员。不要埋怨这些人腹笥不够充盈,如果连这些所谓的文化人都看不懂,遑论其他人。要知道碑灯就竖立在供人休憩的大广场上,碑文的受众正是芸芸众生。难道让人非得抱着《康熙字典》来读“道德碑”?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郑州文庙负责人宋秀兰说,“道德碑”上的文字看不懂,暴露了当今人们国学修养的不足,也暴露了国学教育的缺失。这哪跟哪啊?世人之所以看不懂碑灯上的诗文,正在于诗文太生僻,还在于碑文的制作单位根本不想让人看懂,“当时没有考虑市民懂不懂的问题,感觉可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国学知识,就登上了。” 
  最近几年,国学热以报复性的姿态席卷宇内。国学不是不能学,但想在市民中普及国学知识,却不分良莠,自己看不懂,也不让市民看懂,这样的推广除了糜费纳税人的钱装点政绩,还有何益?难怪被人讥为“经济搭台、文化作秀”。 
  更值得忧虑的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表示,竖立“道德碑”,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他甚至动员洛阳市民集体学古汉语,建议每个市民每年学10句“子曰诗云”,用古汉语向人问候。这真让人哑然失笑。曾经,某些“海龟”、“海带”说话时总爱夹杂几句洋泾浜,以示不同凡响,标榜自己的时尚。如今看来,国学热也时尚起来了,难不成在白话中一“子曰诗云”就摩登起来? 
  再回到碑文。所谓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抒发的是侨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所谓的“君子阳阳,左执簧……”讲述的是一名古代追星族钟情于舞师的情景;所谓的“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就更有趣了,写的是一个国君偷情、和“姘头”寻欢作乐的事情。 
  试问,这些诗文有几个关于道德修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想到国学就拿《诗经》、《论语》说事,一想到用道德教化世人就拿国学说事,遗憾的是,这些教化世人的人却连国学都不甚了了,就妄谈国学,这究竟是真无知还是装时髦?明明想打造面子工程,却套上弘扬国学的马甲;明明以历史的道德观强加给老百姓,还要拿国学当陪衬。这又是什么用心?
     作者:石之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