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功夫熊猫2》一经上映,就得到了无数影迷的热烈追捧和喜爱。片中“中国元素”无所不在:皮影剪纸灯笼花轿,亭台楼阁宝塔城堡,小桥流水小巷古道,国粹凤凰国宝熊猫……最让笔者感慨的是,影片“全球审美与中国元素”的有机糅合,生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难怪电影院里,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年轻人,亦或是老人,无不是欢笑声一阵接一阵,让人由衷地喜爱这只看似有些无厘头的熊猫阿宝。
据报道,目前该片票房已突破5亿元,如此的票房也引起了一些先锋艺术家的公开抵制。抵制《功夫熊猫2》的人,将其视为美国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入侵,且认为不仅仅是赚钱而且是“洗脑”。如此声势浩大的抵制,真的能起到效果吗?各大电影院不仅没有停止播放《功夫熊猫2》,反而会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票房一路攀升。
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将中国元素汇集在一起的这样一部外国大片,如果是一种文化入侵的话,那么还有所谓的文化净土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态度,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认同和坚持的观点,这也是几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的要义。
在此之前,韩国说中国几千年尊崇的孔子是韩国人,准备拿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在韩国,对孔子的推崇和孔子学院的大肆兴办,某种意义上比中国做得更好;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韩国申遗端午祭成功,这些给我们的冲击又何止是《功夫熊猫2》能比拟的。所以在此争论《功夫熊猫2》是对中国文化的入侵,显得荒唐可笑。
在中国历史上,越是兼容并包,越是国力强盛,如唐朝、元朝。越是封闭、狭隘,越是被动、落后,最好的例子就是清朝。单就文化而言,极盛一时的唐朝曾经将中华文化远播欧洲,而在清朝后期,火药、指南针这些中国人发明的东西,被西方国家用来制造炸药、航海,反过来侵略中国,而中国却用来制作鞭炮祭祀、看风水。
这跟《功夫熊猫2》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其实从纯粹的商业电影生产上看,《功夫熊猫2》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其背后专业化的流水线,以及独特、创新式的构思和思维方式。从中国的熊猫到巴西的鹦鹉,从日本艺伎到泰国国王,只要上了好莱坞的流水线,最终都能“脱胎换骨”,变成风靡全球的文化产品。而我们为什么造不出类似《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来?中国人用不好中国自身拥有的文化,这才是让我们好好深思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去抵制一部电影。
我们花巨资企图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但转来转去,从说话姿态、表现风格、艺术态度、思维方式,比起老外不寻常理、新颖独特、养眼养心的艺术展现方式,总是缺那么一点点。物质上由穷变富容易,精神上由贫乏到丰裕却艰难无比。直到近些年,人们才渐渐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已经简约到只能向世界兜售汉语、道德经和风水的程度。
好莱坞其实是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而《功夫熊猫》这样的影片,则是专门为中国人打造的。我们尽可不必在意它取得了多少票房、赢得了多少观众,也不必将其视为美帝国主义的洪水猛兽,但一定要对其背后的逻辑有理性的认识。
文化是一项需要我们心平气和且长期坚持不懈来经营的事业。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项工作始于对自身文化传统解释力的重建。一只人见人爱的好莱坞胖熊猫并不能一竿子打死中国的文化传播现状,却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自省空间。在阿宝身上,我们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深切地了解到其实我们对自己的陌生。
文化不只是自娱自乐的把戏,而是关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力和解释权。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走出去”,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同样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坚定和信仰。(裴 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