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孟宪实:"狼式教育"会毁了下一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人物名片
孟宪实,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敦煌民间结社研究》、《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自2006年底在“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开始,逐渐从象牙塔走向了大众。记得2008年,孟宪实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学术的态度:“学术不应成为只能关上门才能说的东西,而是应该转变为大众的常识”。
如今,孟宪实已不仅仅局限于几年前那样只给大众讲历史,而是又致力于向大众普及国学的常识。5月26日,孟宪实再次来到深圳,作为本报举办的“国学大讲堂”主讲人之一,为深圳市民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国学讲座。
国学已经被边缘化碎片化
“说白了,国学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怎么还需要讲呢?是的,这就是今天国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孟宪实认为,自五四以后,中国文化一直是遭到批判的,西方文化成了“先进、民主、科学”的代表,而一提起中国文化,便是“落后、专制、黑暗”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文化终于被大家“成功” 边缘化、碎片化了。
在文化观念上,人们认为中国文化不值一提;在文化行动上,汉字被简化,切断了国人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在价值观上,中国人一度拼命贬低自己的文化。所以,到今天为止,中国人说起中国文化常常摇头,不好的地方常能列举一二,好的地方反而说不大清楚了。中国文化在中国变得如此边缘,这种现象不能不说十分吊诡。
那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大家似乎现在日子过得还不错,但隐约中常常觉得有些不对劲,那是因为经济越发达,人们就越需要文化的方向。今天,人们已经知道“全盘西化”是不对的,但到底往哪个方向走呢?中国人自己也感觉困惑而迷茫。
文化方向缺失的后果是,社会道德滑坡,底线被屡屡突破,食品是有毒的,老人跌倒了是没人敢扶的,这种现象太不正常了。近些年的社会道德无感,已经让我们饱受折磨,人们对于社会道德的未来信心荡然。道德的建设,如果不回归文化,不从传统中寻找动力,寻求资源,建立链接,那就是沙上建塔,无法依赖。因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还是吃“母乳”更健康。
成人也该学学《弟子规》
现代父母常常忽略对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而是奉行把孩子培养成一头狼的“理念”,认为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步入社会才不会吃亏。孟宪实提醒这样的父母:“要随时做好自我牺牲的准备,因为父母往往是第一个牺牲品。”
孟宪实看过一个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小学生自杀的有100人左右。小学生这个年龄,生活的大门还未开启,怎么就自杀了呢?这是因为,在学校道德教育几乎全部缺失,这不仅会导致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还会导致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无所适从。
伴随着西式学堂的发展,西式学科渐渐占据上风,国学在基本教育的体系中,越来越没有独立地位,最终遭到分割。但从本质上,中国人要完成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建设,必须依赖国学的滋养。在重视生命本身、人本身、道德本身,国学拥有巨大的优势。
比如我们常说要教会孩子感恩,国学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放到今天仍然适用。还有“父慈子孝”, 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道理。国学以和谐为最高目标,而不是讲压迫、反抗。现在很多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不知身为榜样,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没有给孩子做好示范;或者为了挣钱,对孩子不管不顾;这些做法都让家庭这个社会细胞面临很多危机。
很多父母担心,用国学中的“仁爱”教育出来的孩子,放到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去,会不会吃亏呢?孟宪实说,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一个整体,如果“仁而不智”,那就是傻子,僵化的、教条的、刻板的对待任何事,都是愚蠢的。
“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把家庭关系的处理原则放到社会上去,彼此的关系就会十分和谐。遇见与父亲年龄相当的人,就像对待父辈一样;遇见比自己年长几岁的人,就像对待兄长一样;遇见比自己小几岁的人,就像对待弟弟妹妹一样。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像《弟子规》这样的国学启蒙读物,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只可惜,《弟子规》不仅很多孩子没怎么读过,连成年人也需要补课。
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觉得《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东西不再适用于当今这个时代。如举例“亲有疾,药先尝”,很不科学,药物都是针对具体的病症,人们怎么能乱尝呢?其实,这里的“尝”是“尝冷热”,并不是“尝药性”,完全是不求甚解、教条化的理解。
国学不应与文史哲相混淆
孟宪实教授认为,现在国学教育出现一个误区,就是将文史哲与国学混淆。在他看来,文史哲的划分乃西方学科划分的产物,就中国文化而言,文史哲与国学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文史哲就是国学的话,那么单独将国学列为一个学科并且专门组建学院开展系统教学就没有意义了。
不过,即便有了国学专业,国学传承近百年的断代已经遗失了很多,现在重新拾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教育工作。从社会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参与的问题,要从社会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进而提升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让人们感受到规避风险、和谐发展的东方智慧光芒。
孟宪实说,学术与大众之间总会存在一些隔阂,因此专家更应该走下学术“象牙塔”,打通这种隔阂,向社会大众作知识宣传与普及,这是学者份内的工作。学术并不应成为只能关上门才能说的东西,而是应该面向大众,让学术转变为大众的常识,转化成“文化生产力”,才能让学术对社会发挥真正的作用。(记者 李福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