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诗词背后故事:卖炭翁的抗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诗歌中的卖炭翁: 

    劳动成果被强占 只能忍气吞声

    记得是在初一语文课本接触到卖炭翁的。老人家在终南山伐薪烧炭,几乎把自己都烧成了炭:十指黑黑,一脸烟火色。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这么辛苦劳作,无非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吃穿支出几乎占收入的百分百,恩格尔系数高。这么一项艰难的生计,却还担负着极大的风险。

    且说那日天寒,夜来一尺雪,气温的下降导致燃料市场的旺盛,卖炭翁眼前的市场前景如同眼前的雪景一样喜人,于是赶车入城,正在长安市场南门外歇着,对市场前景作憧憬呢,不料非市场因素来了:来了两个宫中的采办,用行政手段将卖炭翁的产品拉走。一千多斤货真价实的燃料拉走了,采办们支付的是什么呢?货币现付?刷卡?都不是,而是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连白条都不如,白条至少还有个许诺,有兑现的可能,这个就是以超低价格强买,永远没有物得所值的可能了。

    卖炭翁后来如何?饿死了?冻死了?这是件揪心的事情,这种揪心一直揪到我翻开《资治通鉴》第235卷。

    历史上的卖炭翁:

    奋起反抗引起重视 站着把公道赚了

    那还是唐朝贞元年间,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因为已经找不到当时长安政府派出所的记录了。正是唐德宗的时候。

    某日,有个农夫用驴子负了一担柴去长安城里卖。诗歌中的运输工具是牛,这里是驴;诗歌中卖的是炭,这里卖的是柴。不管是驴子是牛,是炭还是柴,反正讲的是用牲口拉着燃料去卖。

    这位倒霉的唐朝农民大哥,碰上宫中采办了。采办就是宫中的太监,他们掏出几尺破败的绢,一些用染料染红的破布,当做货币要买下这一车燃料。农民大哥不收,一来因为这样的交换太不公平,太难看了,他不愿意承认交易的合法性;二来他可能权当是自认倒霉,这一车柴就算是白送了。这种态度其实是一种鄙视和无奈的交织,但这两位跋扈惯了的采办,没有意识到卖家的无奈和鄙视,他们还是按照往常敲诈的常规,要这位农民付进宫的运输费,也就是采办的“脚力钱”,亲自将自己的牲口送到宫内去。

    被人欺负到这种地步,卖柴哥开始伤心地哭泣,他自认倒霉,情愿把所得的绢还给宫廷采办,就是不愿意往宫里送货。估计这货一送进去,驴子也没了。

    没心没肝的采办们把人往死里逼,竟然提出要卖柴哥留下驴子,卖柴哥终于咆哮:“我上有老下有小,靠着这头驴子拉点货赚钱养家糊口。把柴白送你们还不行,还要拉我的驴子,我拼死算了。”鄙视和无奈化成怒火,卖柴哥变成愤怒哥,愤怒哥变成拳头哥,照着采办一顿狠揍。冲突惊动了首都治安部队金吾军的下属——街吏,大概相当于如今的派出所吧,街吏将双方扣留起来。但事态没有停留在治安层面,而是一直闹到朝廷那里,当时的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到京城觐见天子,也在报告中反映了这个问题。

    还好,有关部门还能执政为民,罢黜了枉法的采办,宫中诏书下来,还了卖柴哥的驴子,还赐予卖柴哥十匹绢。这十匹绢大概是个什么价?得换算一下。

    卖柴哥交易所得估算

    卖柴哥起初所得:

    几尺绢,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尺。

    唐朝时一车柴或者一车炭的价格如何,没法去查当年物价部门的数据资料,但是从卖柴哥不情愿接受买方所付价钱,以及怒气冲冲的反应来看,几尺绢的买价已经突破了卖家的心理防线和生存底线。然后还要赔上一头运输工具,亏大了。

    卖柴哥最终所得:

    交还运输工具不说,还得到10匹绢。一匹相当于四丈,一丈相当于十尺,十匹=四十丈=四百尺。相当于原来交易价格的40倍。据说一匹绢相当于200文到300文钱,那么卖柴哥得到的货币应该是2000文到3000文钱,这价钱当中我想更多的含有国家给予卖方个人的精神损失赔偿。

    白居易为何不写卖炭翁的反抗

    卖柴哥的故事发生在唐德宗年间,大概是公元797年,而白居易写作《卖炭翁》的时间比这个稍晚十来年:809年,已是唐宪宗年间。个别人物和事件不是完全合一的,但关键因素都能对上号:主人公是制作并贩卖燃料,且自有运输工具的农民;事件,燃料卖价被严重打折,形同抢劫;反映的时代背景,唐朝 “宫市”的野蛮采办行为。按照白居易的说法就是:苦宫市也。“卖炭”与“卖柴”,“赶牛”与“赶驴”,“几尺绢”与“半匹红纱”,性质是一样的。

    史录不同于诗歌

    至于为何史书上的卖炭翁那般金刚怒目,那是因为史书是记录,说不定还是抽取当时派出所的一段记录呢。派出所的记录不是诗,而是笔录和口供,为何打架,打得怎样,怎样处理,各方面都不能遗漏。到白居易笔下就是诗了,诗歌主观性相对强一些,只写卖炭翁的可怜和采办的跋扈,至于肢体冲突嘛,不利于引起大众和朝廷的同情,咱就不写了。

    既有自己流泪的卖炭翁,也有让别人流血的卖柴哥,他们合起来,就是一个丰满而真实的群体。

  卖炭翁事件原记录

  选自《资治通鉴》第235卷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

  结语:读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觉得卖炭翁的前路就是一条绝路,等着他的,不是饿死就是冻死;读《资治通鉴》里的卖炭翁,却觉得卖炭翁的困局,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卖炭翁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还是有活路的。

  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时代,无论是什么意识形态的国家,它们治下的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在维护社会稳定、关爱弱势群体方面,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种作为并不受时代局限性的约束。不公平的事,无地不有,无时不有,古时候要解决,现在也要解决;东半球要解决,西半球也要解决。不是说只等着实行什么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最要紧的是先要培养作风好素质过硬的基层“小吏”,螺丝钉一般维系着公正这台机器的运转。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