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涌动着怎样的一种儒家真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另起一行”,是孔祥楷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他喜欢用这四个字表达“与众不同”。这是他独特的语言习惯。
  而这四个字也正是69岁的孔祥楷——孔子75世嫡长孙的真实写照。不论人生经历还是思想、性格,他这一生都太“另起一行”了。
  别样人生
  7岁的他被抱上主席台
  1944年10月,孔子南宗74代奉祀官孔繁豪抱病身亡,时年54岁。因孔繁豪膝下无子,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习俗,其弟孔繁英的长子孔祥楷,被册封为孔子南宗75代奉祀官。
  那一年,孔祥楷7岁。
  60多年后,孔祥楷儿时的玩伴林玉梅回忆当时的情景:“有一天,学校来了很多人,非常热闹,听说他们都是姓孔的。当时我们正在上课,一个大人来到教室把小祥楷抱到了开会的主席台上,同学们都惊奇地看着他,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原来孔祥楷是孔子的75代嫡长孙。”
  从执掌金矿到重掌孔庙
  孔祥楷的理想,曾经是当一名建筑工作者。
  他的高中同学汪祖模回忆:高三班里的主题班会上,孔祥楷说他将来要做一个建筑工作者,工程师。他说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不建矿山就没有钢、铁、煤、铜。没有基础工业,国家就没有工业化,现代化。
  很快,孔祥楷如愿考取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1961年,孔祥楷毕业到河北迁西县北部山区的金厂峪金矿,一待就是20多年,从普通技术工人做到金矿矿长。1989年,孔祥楷调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两年后,孔祥楷回到了衢州,先后担任衢州市长助理、市委统战部长、政协副主席。
  2000年4月,孔祥楷重掌家庙,担任孔庙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
  别样思想
  祭孔:着现代装行当代礼
  在2004年之前,南宗最后一次祭祀家庙是在1948年。2001年,孔祥楷找到当时的衢州市委副书记童效武,谈及恢复祭孔。童效武记得当时讨论的核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举行大典——
  孔祥楷说:“现在很多的祭孔活动,是‘古人’祭奠古人。我们另起一行,要‘活人’祭古人!”孔祥楷说的‘古人’祭古人,指的是穿古人衣服,行古礼,他觉得表面热闹,却是形式大于内容。所谓活人祭古人,就是摒弃那些旧礼仪,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节,也就是以今礼祭孔,继承弘扬儒家思想的精髓。
“今礼祭孔”形式得到了海内外儒学界的充分肯定。美国学者司马黛兰女士代表海外儒学界专门致信孔祥楷:“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你们的行动最有权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动最有示范性……你们删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孔子是人,不是神,现在是还孔子以人本位的时候了。”
  变通:以最大的公心
  1988年春天,孔祥楷还在金厂峪金矿当矿长。据当地县政府文件,矿里40岁以下有两个孩子的女职工全部要做绝育手术。在当时,人们可以接受不再多生孩子,但对绝育手术却很恐慌。
  面对此情此景,孔祥楷让办公室起草了一份“决定”,规定40岁以下已有两个孩子的女职工一旦被发现怀孕,会受到严厉惩罚。然后带着这份决定找到当时的县长陈正。最后,矿里许多女职工都没动手术。
  “关键是要达到效果。”这是他的理念。
  孔祥楷在矿山,几乎没人知道他孔子嫡长孙的身份,也不明白孔祥楷给干部做廉政教育,为什么总是用孔子那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们不知道,儒学在孔祥楷身上是有根基的。
  别样性格
  用手抓了大块肥肉就吃
  有些很矛盾的事情常常会发生在孔祥楷身上,他似乎不爱守礼却又比谁都更重礼。
  说起他的不拘小节,朋友们一定要说两个小故事:
  孔祥楷喜欢上大排档,经常用手抓了大块肥肉就往嘴里塞。一个朋友劝他:“这跟你的身份不符。”
  老爷子听了哈哈大笑,“那我就不是我了。”
  另外,孔祥楷有辆老爷车,但他不喜欢洗车。有一次出门,一个交警挥手就把它拦下,跟老爷子敬了个礼:“老爷子,要不您先把车留给我,我帮您洗了再还给您?”
  但如果是在孔府家宴上,一切就不同了。
孔府家宴:世界上最“难”吃的一顿饭
  摒弃古礼的同时,老爷子恪守着他的一套规矩。许多经历过“孔府家宴”的人把这称为世界上最“难”吃的一顿饭。
  衢州学院院长助理叶碧是这样形容的:首先不能有声音,吃饭不能出声,放碗筷、放酒杯、夹菜等都不能出声,否则就要罚酒;其次,反应要灵敏,当老爷子双手举杯向你敬酒,并喊“×大人,请!”你要迅速地以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声音回应“谢孔大人!”难度极大。
  参加孔府家宴还得提前准备好零钱。
  曾任浙江电视台高级编辑的方一新一次刚喝完一碗酒,孔祥楷就直起了身子:“我们孔府有规定,这第一瓶酒,是送的。第二瓶,就要诸位自己掏钱买了。2块6角6分,这里要说明的,钱不找零。”
  这可难煞方一新,上哪去找这个带分的零钱。不过,孔府家宴是能打欠条的。
  在孔府不足12平方米的小餐厅墙壁上,悬挂着很多装裱的借条。
  吃饭如此,祭祀的规矩就更多更严了:2004年衢州直播祭祀大典,直播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片人刘少博还和老爷子把酒言欢,但直播当天,因刘少博没准备进家庙必须穿的正装,便找老爷子去说情,不想,老爷子寸步不让:“不行,没钱,我给你们买去。”最终刘少博无奈地待在转播车上没进庙。
  别样情怀
  他从垃圾箱里拎出一袋烂橘子
  1996年,衢州电视台制片人陈相约孔祥楷做一期南宗孔氏文化的电视访谈。
  在电视台大楼下,老爷子施施然地递给陈相一个干瘪的橘子。陈相剥开吃了,有点儿变味,满腹狐疑地望着老爷子。
  老爷子从身旁的垃圾箱里拎出一袋烂橘子,“刚才那一只,味道好不好?”
  陈相瞠目结舌,老爷子拿出一个吃了,说:“我们吃不完可以扔了,但农民橘子卖不完该怎么办?”
  那年秋天,衢州日报刊发了一组《闲谈橘事》的科普小说,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从橘子栽培到橘花、橘籽、橘皮的合理利用,再到橘汁、橘籽油的生产谈了很多想法。小说的结尾有一个丰富的想象,“当我想到浙西大地向国内外源源不断地供应着鲜橘汁、橘油时,我情不自禁地为即将诞生的系列产品起了个名——鸽铃(英文GREEN绿色)……”
  这组署名为“田欣”的文章,作者就是孔祥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