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如何透视“10元亵书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江苏兴化某小学一班主任为在班上建一个图书角,发动学生捐款买书。张先生给儿子10元钱作为捐款,随后收到该班主任一封信件,称其用10块钱买书是对书籍的亵渎,表扬了捐百元的三名学生家长。对此,该班主任回应称自己太率性致言语不当。(9月20日《扬子晚报》)
网络年代,一句彪悍的话,极易成为特定个体的标签。就拿该班主任来说,“10元亵书论”甫一曝出,便被解读为“师德堪忧”的典型样本。继而,板砖与口水齐飞,各种角度、不同力度的批判接踵而至。而事实上,人格多元,绝非“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那般简单。谁都有表达好恶的权利,但前提是对“言说对象”有立体而客观的认知。
那么,语出惊人的女教师,到底是怎样一类人呢?判断虽难精准,却依稀可窥一斑。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描述了种种细节:“对工作满腔热情,由于某学生屡教不会,她自己急得要哭;提议不被家长理解,她也多次哽咽……”结合上述叙述,所谓“10元亵书论”的主角似乎也不那么面目可憎。
某些时候,“因言获罪”竟成舆论场的惯常风景。试问,只言片语能多大程度映射品性,“话语攻讦”又何以保证就事论事?倘若网络意见试图获取公信,必先得抛弃情绪、回归理性、谨慎“贴标签”。执拗于对一个模糊的“败德标本”口诛笔伐,未免会忽略关于实质问题的思考。
真正的纠结,不在于老师出言不逊,而在于此间不具备“教师—家长”协同教育的传统。教师与家长,两者有限的沟通路径乏善可陈:或是家长会形式,领导滔滔不绝、家长俯首听命;或是私下对点沟通,却多半衍生出“私相授受”之勾当。中国式教育,始终是两条线各自运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少有协作而甚或相互推责。
老师或本一片善意,却被以各种形式抵触。究其原因,或不是数十上百的捐款难以承受,而在于家长们天然对此类行为心怀狐疑。教师无力说服家长,家长无法消除隐忧,而后或妥协或僵持,“建图书角”已然变味。倘若双方能进行常态的真诚对话,倘若家长对校方行事拥有充分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共洽,“建图书角”注定是茶杯里的风暴,掀不起太多波澜。(然玉)






 
关键词: 书论 透视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