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孙立群;“女娲遗骨”事件是对科学考古亵渎(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化不在地下

  北京晨报:有评论认为,对于历史、古物的兴趣,也和我们对于提高自身文化的信心、提升我们的文明有关,您怎么看?

  孙立群:未必发现了古代遗物就能够提升文明,文化自信不是以前有什么,也不是地下有多少东西。我作为一个学习古代史,同时也教古代史的人,依我个人所见,中国1840年以前,甚至1900年以前的文化,受到专制王权的影响非常大,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现在许多人提倡学国学,读诸子,诸子百家的学问,也同样在是围绕着专制王权展开,不论是孔孟、老庄还是杨墨等等,无不如此。这些东西不加辨别地提倡和学习,与当今的发展,并无益处,甚至相反。

  北京晨报:这些传统的思想观点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孙立群:这些东西,潜意识里主张着唯上、颂圣、官本位思想,这种思想不改变,社会怎么能够进步,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改革的阻力重重,步入深水区,和这些遗留思想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

  文明传承思想要减负

  北京晨报: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变吗?怎么样改变?比如有的地方删减典籍,这样是否可行?

  孙立群:整理古代文化思想,一直以来都有人呼吁并且行动。包括现在,也有一些人在重新整理点校古籍,重新出版。对古籍本身的整理,应该尊重原著,保持这些资料原原本本地传给后人,这是必要的,也是基本的态度,删减典籍不应该,并不是删减了,它在古代就不存在了,也不是删减了,它就不影响现代人了。

  北京晨报:如何尊重古籍的完整性?

  孙立群:尊重古籍的完整性,但同时也要教会人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今社会可能单纯地迷信古代文化的人并不多了,但是真正可以分析、选择的,也并不普遍。但这是必要的。不加选择地迷信古代,厚古薄今,传统文化中负面的影响就成了文明的包袱,只会让社会发展更加地步履蹒跚。只有摒弃那些负面的东西,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内容,文明才能既有根源,也能够轻装上阵。然而事实上,今天迷信古代的人并非没有,从女娲庙事件,我们就能看出,确实有一些人,在观念上有问题。这样的事件,作为一个学历史的,感觉太出格了,而作为一个教历史的,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学生说。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晨报追问

  考古挖掘出女娲遗骨,究竟是真是假?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否真的能证明女娲的存在?女娲的传说又是如何诞生的?

  “女娲遗骨”很悬乎

  北京晨报:对于这次发掘的被称为“女娲遗骨”的文物,你怎么看?

  孙立群:说是“女娲遗骨”,我觉得悬乎。新闻里说有个C14同位素测年,距今6200年。年代考古是考古中常用的方法,这没问题。问题是,距今6200年,就能证明是女娲了吗?这两者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北京晨报:那么“墨书”的文字呢?

  孙立群:这一段文字也很滑稽,其中用了不少现代语法,根本不像是古文。

  北京晨报:怎么看整个事件?

  孙立群:往小里说,判断草率,急于断定。往大里说,是对科学考古的一种亵渎。

  女娲传说的由来

  北京晨报:女娲传说深入人心,这个传说的由来如何?

  孙立群:女娲跟伏羲、神农氏,同列为上古时代的三皇。但是三皇的传说并不只这一种,至少有四五种。我们看司马迁写《史记》,开篇也不是三皇,而是五帝。

  北京晨报:那么这个传说有根据吗?

  孙立群:在上古那个崇拜英雄的时代,女娲作为一个传说中的女英雄,被人们崇拜很正常,甚至赋予她神话传奇的色彩也不奇怪。但是不是真有这么个人,或者说一个原型,不好说。

  北京晨报:有没有和女娲相关的古迹呢?

  孙立群:全国各地和女娲相关的庙宇、祭坛、遗址很多,可能超过20个,山西占多数,大概有15个。这些遗迹大多是历来人们崇拜、祭拜女娲所造,并不证明女娲真的存在。就好像土地庙并不证明土地神的存在一样。

  孙立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史记选》、《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