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保专家阮仪三:收藏老房子,有些底线得守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成龙将私人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又对,又不对。对的是,古建筑得以很好地收藏与保护下来;不对的是,中国的古建筑应该留在中国。”这是同济大学教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日前在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老房子保护和收藏论坛”上阐述的观点。 
  时下,私人收藏和保护古建民居的现象不再鲜见。不过,怎样的收藏与保护才能促进建筑遗产得到良性有序的传承,就值得深思。
  老房收藏,没有尊重哪有保护
  近年来,老房子已然进入藏家视野。老房子收藏越火,越是折射出一个尴尬的事实:老房子日渐稀少。近30年,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乡村变城市、旧城换新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房子不见了。有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共有363万个自然村落,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骤减到271万个。这意味着10年间92万个自然村落消失了,平均每天消失200多个。
  收藏老房子固然需要一掷千金,但绝不等于仅将它购入。上海作家陈丹燕讲了个令人听来五味杂陈的故事,关于她十几年前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提及的“罗密欧阳台”。那是个意大利式的半圆型阳台,位于武康路上,有些年岁了,郁郁葱葱的常春藤一直从墙壁爬到了阳台的铁栅栏上,富于诗意,又带有些许神秘感,人们不禁将其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阳台联系在一起。后来,这幢老洋房转了手,新主人将常春藤剪去了,墙壁粉饰一新,给围墙上装了电网,甚至一度想将阳台拆掉——因为罗密欧爬得上来,小偷同样爬得上来。同样让她纳闷的,还有外滩建筑群中现为某家银行所有的一幢优秀历史建筑,“任何参观的人都不被允许在这幢建筑的大厅留影”。
  “这些建筑所形成的景观是我们共同的城市遗产,应该受到尊重。老房子的增值与传统古董的增值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老房子与某一特定地域的历史与文化景观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老房子收藏来说,没有尊重就没有保护。”陈丹燕认为老房子的收藏者应该有一点英雄主义精神,他不是个人在做收藏,而是为一整片地域做收藏,需要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看来,老房子收藏是趋于深层的一种收藏,“不仅是建筑形态的保护,还是整体环境的保护”。
  异地保护,较之拆毁仍属可取
  在不少与会嘉宾看来,老房子关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也召唤着文化的归来。收藏老房子,困难的是在购入后,如何将其真正地保护起来。
  与会嘉宾邢伟英为丈夫祖上老宅——建造于明嘉靖年间的“会老堂”选择的保护路径是在原址上修旧如旧。这样做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老房子的人文风貌,心力却没少花。她坦言:“还未修复‘会老堂’时,进出‘会老堂’只有一条人走的小路,轿车开不进去。所有修复材料都得依靠人力板车,一车一车地拉进去,废料也需要用人力运出。修复之初,周边村民抱怨声不断。也难怪,揭开老房屋顶时,可以说积了几百年的灰尘就这么吹进了周边村民家中。”上海宝山的闻道园则是集合了好几幢异地迁移而来的老房子的保护收藏地。闻道园创立者王卫说:“选择异地改造性保护也是不得已的方法。很多老房子地处高速、高铁等开发区域中,实在是无法在原地保留原貌。我们正在探索新思路,设想百年前的老宅主人在当代生活状态与模式下,会如何优化与升级自己的住宅空间。我觉得老房子再怎么修缮、改建,最终还是要为当代所用、为人所用。”
  在阮仪三看来,注重真实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独特性可谓老房子收藏保护的最高境界。但他也坦言:“实在非拆不可,只能异地保护,一定要好好拆,花功夫拆,给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编上号。千万别图快,直接就把推土机开来了;也千万别把清早期与清中期的构件混在一起。”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收藏学专家祝君波也认为,异地收藏和保护肯定非上策,但比之于毁,是一种可以妥协的办法,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他不忘提醒道:“收藏老房子,有些底线得守住!像原貌和原物恢复,不应移花接木,加油添醋,搞得面目全非。使用则要适度,在使用中保护,不可过度商业化开发。而要坚决抵制的是倒买倒卖、牟取暴利等行为。”
  本报记者 范昕 实习生 朱适
  ■相关链接 收藏与保护老房子的民间人士
  马国湘,20余年间共抢救、收藏来自国内17个省市的千余幢古建筑,包括福建土楼、三峡古民居、皖南古民居、胡雪岩出资修建的家族祠堂等。其中450幢古民居预计安放至安徽蚌埠的龙子湖畔,打造一个古民居博览园。
  秦同千,20余年间共收藏明清古宅200多幢。为保护收藏的古宅,成立修复工厂,聘请近200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对已经腐烂甚至残缺的建筑部件进行手工整修加固。在绍兴的会稽山、上海的朱家角,他正展开颇成规模的徽派古建筑群落异地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建设兼具中国古建筑文化及商业度假功能的旅游地产项目。
  王炎根,花费10年时间,奔波于上海浦东各村,收集被拆迁老房子的建筑垃圾,将它们拼接重组,在浦东康桥建起一座浦东老建筑博物馆,主要展示大富之家、小康人家、穷苦家庭的3种不同居所。
  黄修志,至今收藏160多套古建筑,其中包括浙江海宁的徐志摩故居、上海宁海西路的杜月笙故居。专门培养了一支50人的建筑队伍,每次买下古建筑,就将一梁一柱、一砖一瓦小心翼翼地拆下来,运到自己在江苏的一个大仓库里,一样样编号、修复,再设法异地重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