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法兰克福书展上的中国形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1法兰克福书展,确实有大丰收的气象。从大厅的电梯上一眼望去,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德国的城市很难看到人,许多街道从黎明到夜晚,基本上是空无一人。大家都在房间里工作,更准确些,在电脑上工作。电脑、网络如今已经像纸那样普及化、日常化了。所以在书展上忽然看见那么多人,真是大吃一惊,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来了。


    这令我这个作者非常欣慰,虽然电脑在一日一日蚕食着纸的王国,但喜欢看书的人还是大有人在。我在法兰克福前往柏林的火车上看见某节车厢,几乎人手一本都在读书,火车厢就像移动的阅览室。


    在各出版社的书架柜台之间一眼望去,全是作者的大头像。一排一排地贴在书架上方,个个潜在姿势都是要显出自己大师的那一面。出版社对作者奉若神明,作者是大爷,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出版社当然要供着他们。这种出版社与作者的关系,跟中国真是太不一样了。中国出版社经常是,爱出出,不出拉倒。能给你出就不错了,你还要怎么着?出版社是大爷。当然也有例外,如果畅销,出版社可以代表一个组织跪下来。


    无数的作者读者见面会在大厅里举行,大师、新秀,一场接着一场,每场人不多,也就十多个。我的那场是法兰克福Arte电视台举办的,四十分钟。朗诵我的诗和访谈。在此地没有人认识我,但开始的时候,现场也坐满了人。听众非常礼貌,没有人接听手机或者交头接耳,全神贯注,仿佛我是一位牧师。我看看访谈提纲,主持人为此做了认真准备,不是来串场子的。出我诗集的那家出版社非常小,摊位只有两米宽,这个出版社出亚洲作家的作品,并不那么赚钱,仅仅可以维持四五个人的生计,但出版社老板热爱亚洲文学,这就够了。她有点毕恭毕敬,我很不适应。她说,她的出版社关注的不是那些国际化的流亡者,而是那些生活在祖国深处的作家。


    我本以为会有些祖国出版社的人来听我朗诵,我最希望他们能出现,前来参展的出版社甚至有出过我书的。这届法兰克福书展,被邀请的中国作家只我一个。书展上的每一场活动全都有预告,而且都印成了小册子,人手一份。我想他们或许有兴趣了解一下:为什么在中国声名狼藉的诗歌在德国却受到尊重?在中国,我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出版诗集,最近几年,只有民营小书店的老板自己出资为我再版了一本。诗集的前景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但一个也没有出现,深感孤独。


    中国出版社的展台在三楼,刚才还人山人海,到了这层楼,人们仿佛逃走了似的,安静空旷起来。喜欢中国文化的德国人皮特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说,每年都这样。展位辽阔,出版社云集,书千篇一律。大多是关于中国风光、旅游或者看图识字的。这里没有作者,没看见一张作者肖像挂在外面。


    我看了一眼,不得要领。我觉得一个正常的读者不会对这些书太感兴趣。如果你不想去中国旅游,但你想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如何想,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审美趣味,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他们与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些书毫无帮助。而且很奇怪,大部分书是汉语版。德国有那么多懂汉字的人吗?就算给汉学家看,这个展览的规模也太过巨大了吧?我以为很浪费。


    如果中国书店的德国文化类书架上,只是些风光照片集、旅游地解说词,又会有多少读者?在中国的德国,包括歌德、席勒、布莱希特、卡夫卡……德国给中国读者的印象,那是一个思想体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经典语言,一系列的诗人、作家、思想家……古典的也是现代的,那是一个可以去留学的地方。而法兰克福书展这个中国书展制造的中国形象仅仅是,喏,那是一个旅游点。许多展台只有书架,看不见工作人员。这在二楼那简直就是犯罪。他们哪里去了,不会是买书去了吧? 
(作者为诗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